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造船業產能過剩2015年復發 五成造船上市公司虧損

造船業產能過剩2015年復發 五成造船上市公司虧損

2015-01-01 10:28:15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造船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和科研體系健全,產業發展基礎穩固,擁有適宜造船的漫長海岸線,發展船舶工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到設計建造液化天然氣運輸船、3000米水深海上鑽井平台等世界船舶工業頂尖產品;從占國際市場份額如九牛之一毛,到造船完工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國造船業華麗轉身。不過2015年我國造船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產能過剩。

造船業產能過剩2015年復發 五成造船上市公司虧損

  有造船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分析指出,造船業進入「寒冬期」,我國造船業發展速度放緩,造船業迎來凜冽寒風。我國造船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造船業在迎來了2013年的「小陽春」後,產能過剩問題卻在2015年「舊傷復發」。由於此前過多船舶的生產導致2015年前7個月的新船訂單同比下降逾70%。

  在新船訂單的大幅下降過程中,2015年上半年,我國多家民營船企被迫宣布破產重整,與此同時,有著國企背景的舜天船舶也因國外船東違約而虧損掛星,隨時面臨退市的危機。

  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只有在徹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後,造船業才能真正復甦。

  半數造船業上市公司虧損

  作為難兄難弟的航運業和造船業在2015年的上半年皆遭遇寒冬。在航運市場持續低位徘徊的同時,船市復甦未見好轉。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8家造船業上市公司中,有上海佳豪、亞星錨鏈、中國船舶、中國重工4家公司盈利,中船防務、*ST舜船、鋼構工程、太陽鳥4家公司虧損。其中,*ST舜船於2015年上半年因為虧損而掛星。

  *ST舜船2015年中報顯示,本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27億元,同比下降51.25%;利潤總額-3.80億元,同比下降826.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66億元,同比下降973.12%。

  公司表示,本報告期末,公司資產總額84.26億元,與年初相比下降10.37%;負債總額85.76億元,與年初相比下降6.6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1.49億元,與年初相比下降170.04%。

  對於業績突遭下滑的原因,*ST舜船解釋稱,由於造船業產能過剩仍未化解,受此影響公司部分出口船舶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延期交船、交船難、以至於船東棄船的情況。

  同時,*ST舜船已不再作為明德重工破產事項的意向重整方,且明德重工已進入破產程序。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公司在經營和資金方面均面臨嚴峻的形勢。

  受造船企業訂單大幅下降影響,為造船企業提供鋼結構和配件的上市公司鋼構工程也連續出現虧損。數據顯示,鋼構工程2014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471.49萬元;2015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907.49萬元。

  此外,剛於2015年4月份完成增發收購黃埔文沖100%股權的中船防務也在2015年上半年宣告虧損,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5億元。

  中信建設高曉春分析,2015年4月6日,公司完成增發收購黃埔文沖100%股權,主營業務增加為軍船、軍輔船、民船和海工。上半年,黃埔文沖實現淨利潤2.4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75倍;其中,文沖船廠上半年淨利潤-1.09億元,也就是說主營軍船的黃埔上半年淨利潤可簡單測算為3.56億元。上半年廣船國際虧損1.74億元,黃埔文沖盈利2.47億元、而合併虧損5.25億元,預計龍穴造船虧損幅度較大。

  不過,鑑於中船防務向軍工業務發展,因此,業內對於公司的發展前景較為看好。更多相關造船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全球造船市場需求及投資預測價值分析報告》。

  國際市場份額首次下降

  從中報可見,造船業上市公司對於業績虧損和下降的解釋普遍為,「2015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形勢仍舊延續2014年度徘徊不前的局面,國際貿易量萎縮,國際航運與船舶市場持續低迷」。

  有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國際新船市場雖然受油價低迷刺激,帶動了油船成交量的上升,貨櫃船訂單亦隨著美國經濟復甦的影響有所回升,但BDI仍呈低迷態勢,散貨船成交量大幅下降。受此影響,以承接散貨船為主的我國船舶工業2015年上半年新接訂單大幅萎縮。

  據英國克拉克松公司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新接訂單量僅為756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0.5%,位居世界第二,按照中國船協統計為1119萬載重噸,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7.6%,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首次下降。

  有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至7月份,全國造船完工226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8%。承接新船訂單14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69.4%。7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367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0.9%,比2014年底下降8.5%。

  同時,1月份至7月份,全國完工出口船20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6%;承接出口船訂單119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2.2%;7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298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0.4%。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多數船企出現了「價格低、交貨難的局面」,且因船東訂單原因,訂單取消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業內人士分析,受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的影響,船東對前幾年訂造的節能環保型船舶接船積極性不高,散貨船改油船訂單的現象頻繁發生,修改船舶合同、延遲交船甚至撤單的風險逐漸加大。公開數據顯示,全行業上半年交船1853萬載重噸,是2014年年底預計今年交船量4300萬載重噸的43%,全年按計劃完成交船任務困難重重。

  產能過剩成造船行業絆腳石

  有業內人士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在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供需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造船業依舊很難復甦。

  對於這一現象,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造船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即使行業曾出現復甦態勢,但這也只是短暫的,只要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解決,行業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復甦。」

  業內普遍認為,造船業產能過剩大多指的是中低端技術要求不高的船舶,而真正高端的船舶其實還是需求量很大的。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方面應繼續加大對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對符合新公約、新規範、新標準的綠色環保型、高技術船型、海工裝備及配套設備研發,加大投入支持;對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改造和針對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船用設備專業化的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支持;對企業實現兼併重組在債務重組,人員分流,資產整合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企業順利度過危機,促進轉型升級換代。

更多造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造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