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保險進入中國時間並不算長,伴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年輕人生活的逐步網際網路化,網際網路逐漸深入到保險行業。從近幾年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網際網路上的保險的交易,包括線上保險相關的服務活動,占比正在逐年增多。
2016-2021年網際網路保險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顯示:「新國十條」提出了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深度加大的同時網際網路保險的占比也在快速擴充,未來網際網路保險的規模非常值得期待。
在這樣的政策和社會背景下,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成立於2015年的保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並堅定地定位於「保險交易服務平台BusinessServiceProvider,BSP」。
「網際網路保險的核心要素是聯通、高效、便捷。」保聯網絡技術及運營副總裁王姝介紹道,「保聯網絡科技通過應用網際網路先進的技術手段,做服務於保險行業的交易平台。以保險公司為上游,對接上游和下游的這些消費者,為他們提供便捷的聯通服務。」
對於網際網路保險與傳統保險機構的競爭與合作,保聯網絡交易研發部總經理辛秉鴻認為「是一個互為補充的關係」。保險公司在主力打造自身的一些服務,而網際網路保險更側重於將保險公司和下游的各種渠道,各種中介機構以及終端(如小客戶群體)連接起來。以保聯網絡目前上線運行的APP保聯公社為例,現在註冊的用戶數已達到七、八萬。
要實現開放的交易平台,關鍵點是什麼呢?王姝的答案是「保險相關的交易、服務流程的標準化」。她分析:「傳統的保險公司,保險的業務流程,無論是簽約交易還是保全理賠,都是在其內部的管理機制下定義的。這些服務流程比較封閉,差異化也比較大。我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工具,使信息透明化。當然透明化的前提就是要做相應的標準化。通過標準化的推進,使消費者能夠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那麼,網際網路保險與傳統保險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網際網路保險更容易創建保險消費場景,促成場景下的保險需求,最終達成保險交易。」王姝如是說。
針對保險場景化,她舉了一個例子:保聯網絡向有線電視領域推出了安心的「防雷擊險」。有線電視機頂盒,一般在有些地區容易遭雷擊,可能發生損壞。客戶在交有線電視服務費的時候,可以購買防雷擊險,遭受雷擊之後,這個機頂盒就可以進行無償的維修或者更換。
而之所以能實現如此「場景化覆蓋」,得益於保聯網絡的技術架構。「保聯網絡雲交易核心平台是開放的網際網路平台,採用的技術架構是網際網路下的分布式的架構模式。同時在開發的框架上,使用了SpringBoot技術框架,在支撐高效、穩定和安全性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優化。」王姝說。而正是這一分布式技術架構的部署,雲計算技術的應用,為交易處理提供了更快的響應時效。通過流程優化、交易的標準性、配置的自助化提升了用戶體驗。
更多網際網路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際網路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