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國界結算制度的框架基本完成,交易規模穩步遞增,人民幣成功加入SDR,離岸市場的種類和規模進一步接近國際水平。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主要是通過貨物貿易和旅遊等服務貿易途徑流出的,且在近幾年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背景下,人民幣在香港、澳門形成了很大規模的人民幣資金沉澱。以下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人民幣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活躍;同時,中國政府近些年對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尤為明顯,包括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和多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在前海離岸進行人民幣業務試驗等。
2009年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迅速發展,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地位快速上升。2009-2014年期間,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同比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15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到7.2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43%。其中,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6.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84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2016年第一季度,貨物貿易收付金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結算金額仍保持了較好的增長趨勢。
直接投資是較早實現人民幣可兌換的資本項目,人民幣直接投資發展速度很快。2015年,我國資本項下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4.87萬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對外直接投資7362億元,同比增長2.95倍;外商直接投資1.59萬億元,同比增長84%。2016年第一季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3375億元,同比增長1.3倍,外商直接投資4455億元,同比增長9.3%。
此外,截至2016年4月底,我國共設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803個,涉及企業超過近9000家,共419家發生跨境收付。共有300家境外機構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包括41家境外央行、7家國際金融機構、4家主權財富基金、83家RQFII和42家QFII;總投資額度達2.02萬億元。
截至2016年4月底,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金額合計3.24萬億元,其中股票市值5704.54億元,債券餘額7042.74億元,貸款餘額7751.71億元,存款餘額1.19萬億元。2015年下半年以來,境外非居民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的數量出現了短期內的波動下滑,但整體相對穩定。
我國於2011年底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之後,陸續擴大了試點機構的類型和範圍,並不斷增加試點額度。截至2016年3月底,共授予香港、英國、卡達、匈牙利等16個地區和國家共12100億額度;投資範圍拓展到證券交易所交易或轉讓的股票、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的固定收益產品,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證監會允許的其他金融工具。此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授予美國2500億元RQFII額度之後,美國擁有的RQFII額度將僅次於香港,這是考慮到美國市場的龐大體量的客觀決定。
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末,港澳台地區、新加坡、盧森堡等境外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不含存款證)餘額約1.4萬億元,較上年有少許回落。2016年1-4月,境外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196.9億元。
截至2016年4月底,人民銀行已經與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東南亞、西歐、中歐、中東、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區。尤其是2014年以來,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數量迅速增加。786家境外參加行在境外清算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帳戶,存款餘額1578.1億元;清算行作為參加行吸收客戶人民幣存款餘額1813.4億元。
截至2016年3月底,人民銀行已與33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約3.3萬億元。截至2014年末,境外央行(貨幣當局)發起本幣互換交易金額共計2.3萬億元,動用人民幣金額共計807億元;人民銀行發起本幣互換交易折合人民幣共計41億元,動用對方貨幣折合人民幣共計15.8億元。2014年以來,實質性動用規模明顯增加。2014年,境外央行(貨幣當局)發起本幣互換交易金額共計1.1萬億元,動用人民幣金額共計380億元。人民幣開始逐步發揮儲備貨幣功能。
從總體上看,人民幣債券的發行和交易規模依然很小。人民幣債券不但豐富了境外人民幣投資工具,增加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而且擴大了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
更多人民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民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