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成為公募基金行業風向標。記者日前了解到,公募權益基金產品申報註冊節奏近期有所提速,且優先處理權益類產品審批。審批進度顯示,僅9月30日就有28隻偏股型基金產品獲批,占全部獲批產品的87.5%。
不少基金公司在費率模式方面探索創新,推出浮動管理費和後端收費基金產品,引導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大力發展權益基金打下基礎。基金行業正在通過產品結構、投資策略、考核體系、投研體系、商業模式、客戶定製等各方面創新,多管齊下發力權益基金。
9月30日,共有32隻基金產品獲批,其中僅有4隻債券類基金產品,其餘均為權益類基金產品。其中,主動權益類產品14隻,權益類指數產品14隻。從月度數據看,9月共有112隻基金產品獲批,除44隻債券類基金外,其餘均為權益類基金產品。同8月和7月相比,基金註冊明顯提速,且多數為權益類產品。此外,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343隻基金產品獲批。2018年9月,共有14隻基金產品獲批;2018年全年,共有188隻基金產品獲批。
對2019年申報的基金產品,會優先權益類產品審批,而非權益類產品會延遲處理。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在有關部門提倡大力發展權益基金背景下,公司前段時間發行了第一隻權益基金。
某基金業內人士表示,行業目前正通過產品結構、費率模式、投資策略、考核體系、投研體系、商業模式、客戶定製等各方面創新,發力權益基金。
在發行方面,李易介紹,一方面,發行長期(三年及以上)封閉運作的產品,旨在避免投資者因過度擇時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著眼長期,通過合理設置產品發行和持續營銷方案,在市場泡沫積聚、投資者過度狂熱時期停發和關閉產品申購或大額申購,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科學投資、長期投資。某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除宣傳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外,公司還限額發行封閉運作的權益投資基金。
公司建立3年到5年投研人員考核機制,引導基金經理著眼長期。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公司對基金經理考核由兩年滾動業績拉長到三年。在人才培養上,王煥表示,一方面,公司加大內部權益投資基金經理培養力度;另一方面,從外部引入優秀基金經理。還組建自己的投研團隊,不斷提升主動權益投資能力。
推動權益類基金髮展,投資者教育不可或缺。公司在日常投教工作中引導投資者以定投方式參與,在平滑投資者投資成本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投資習慣。
更多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一位法國基金經理正在買入遭受重創的歐洲工業板塊股票,押注投資者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關稅的擔憂過度了。 Ginjer Asset Management的Leonard Cohen希望這一逆勢押注能重現他在2019年對銀行股的成功預測,該策略使他的基金在過去幾年中一直跑贏同行。 Cohen的Ginjer Actifs 360基金目前持有約1.73億歐元(1.96億美元)的歐洲資產,過去五年中該基金表現超越了98%的同類基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歐洲銀行業股票的強勁反彈。如今,他的投資策略轉向受到過度的貿易戰擔憂影響的一些工業股,並從中尋找價值。 「解決方案存在,在此情況下並非不可逆轉,當市場意識到這一點時,反彈可能非常劇烈,」Genjer執行長Cohen在巴黎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投資奏效不需要情況完美無缺,只需要比市場在拋售期間定價所反映的情景略好一些即可。」
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對沖基金在3月和4月期間拋售歐洲股票的規模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水平。 歐洲股票投資者受到了歐洲「雙重打擊」的驚嚇:川普的貿易政策以及歐元走強。 高盛上周發布的報告指出,在過去兩個月里,對沖基金紛紛撤離那些原本預期股價上漲的多頭頭寸。他們還增加了預期歐洲資產下跌的空頭交易。
關稅消息重創市場後,對沖基金經理們一直按兵不動,目前仍然不願進行任何重大押注,但有一個例外:做空美股。根據橋水基金前高管鮑勃·埃利奧特提供的數據,所謂的市場信心指數(衡量對沖基金對特定投資策略的信心的指標)在跌至數十年來最低水平後有所回升。主要資產類別(包括貨幣、債券和大宗商品)的倉位依然疲軟,3月底已跌至2000年以來的最低10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為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行業痛點,提升投資者投資體驗和投資回報,中國證監會出台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目前前兩階段費改已順利實施,成效顯著,基金的綜合費率水平穩步下降,我們測算每年為投資者至少節約超300億元成本,第三階段銷售費率改革也有望於近期出台。費率改革或加速中小機構出清,基金管理人集中度或進一步提升,管理費收入下降或將促使基金管理人降本增效,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佣金新規倒逼券商提供更深度、差異化服務增強競爭力,中小券商或面臨分倉份額的不斷縮小,行業集中度料將進一步提升。
在經歷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引發的「黑天鵝」震盪後,A股市場以韌性突圍,相關基金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逆襲」。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A、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A等250隻主動偏股基金走出「對等關稅」砸出的「黃金坑」,在近期淨值創出年內新高。金元順安元啟、國泰消費優選等50隻主動偏股基金(剔除近一年成立的新基金)在4月8日以後淨值創基金成立以來新高。
據中信建投最新研報統計數據,一季度,主動偏股基金對港股的配置相比上季度末提升5.2個百分點,港股配置比例超過30%,達到近五年新高。多隻主動偏股公募基金產品大幅加大港股持倉比例,近500隻基金港股倉位提升超10個百分點,最高增長超40個百分點。展望後市,多位基金經理中長線維度繼續看好港股市場投資,尤其注重港股科技資產配置價值。(券商中國)
第一醫藥公告,公司參與投資設立的上海創特私募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基金規模5600萬元,首期實繳出資1000萬元。截至公告日,基金首期實繳已完成,基金各合伙人實繳出資情況如下:上海商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GP、管理人)100萬元,上海百聯國泰君安創領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LP)600萬元,上海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LP)100萬元,上海奉賢生物科技園區開發有限公司(LP)100萬元,淮安科創產業投資有限公司(LP)100萬元,合計1000萬元。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