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海南博鰲舉行的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聚焦"世界變局中的亞洲未來"。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儘管面臨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的挑戰,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樞紐,其製造業中心地位未被撼動。中國在全球中間品貿易中占比持續攀升,而東協地區在高端製造領域的崛起也印證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深層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製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儘管美國等經濟體通過關稅政策推動產業鏈調整,但亞洲憑藉互補性強的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展現出強大抗壓能力。全球貿易數據顯示,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後,美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不升反降,而亞洲中間品貿易占比始終維持在41%以上。這種韌性源於區域內從核心材料研發到終端組裝的完整產業鏈布局,尤其在電子元件領域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2023年數據顯示,在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中,中國主導了其中20類產品的供應。全球對華中間品依存度達16%,超過北美的15%。電子元件作為亞洲支柱產業,其70%的全球貿易由區域內生產,其中東協與中國的差距已縮小至3個百分點(中國0.240 vs 東協0.213)。在電信設備領域,東協對全球供應鏈的貢獻度6年間增長近40%,顯示區域分工深化趨勢。
儘管政策推動中高端產業回流,但多重障礙制約成效。承接地面臨成本過高或配套不足問題:美國本土企業承受著比東南亞高35%以上的生產成本,而轉移至印度等地的企業則因市場規模限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更關鍵的是,中國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正強化其競爭優勢。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新技術轉化率同比提升18%,進一步鞏固了全球價值鏈頂端地位。
面對外部壓力,亞洲經濟體通過深化合作增強內生動力。中日韓三邊機制重啟顯示區域協作的升級方向,這種聯動模式正在重塑產業鏈布局邏輯。數據顯示,東協在電子元件和電信設備領域的依存度持續攀升(分別增長+12%和+40%),印證了區域內分工優化帶來的協同效應。通過強化技術共享、市場互聯和標準互認,亞洲正構建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體系。
總結而言,全球價值鏈重構背景下,亞洲製造業憑藉規模優勢、技術積累和區域協作展現出獨特競爭力。中國與東協的差異化發展形成互補閉環,而外部政策衝擊反而加速了區域內資源整合進程。隨著技術創新轉化效率提升及產業鏈協同深化,亞洲在全球製造版圖中的核心地位將持續強化,為區域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鞋服消費有望逐步企穩復甦,各主要國產運動品牌一季度流水端有望實現個位數正增長。考慮宏觀消費預期正處於逐步修復路徑中,預計品牌服飾整體將延續企穩復甦態勢,建議跟蹤各品牌銷售及指引達成情況。同時受益天氣回暖&短途出行熱度提升,預計戶外等部分高景氣細分賽道將持續受益;紡織製造板塊中,各代工廠訂單能見度普遍至少到上半年,並積極洽談第三季度訂單,體現了下游各品牌積極且穩定的經營預期。同時4月2日美國對等關稅方案將落地,建議關注美國對主要鞋服進口國具體實施關稅水平。此外,建議關注訂單拐點有望帶來業績彈性的戶外代工行業。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