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財經頻道 >> 財經要聞 >> 美英貿易框架協定:表象下的複雜博弈

美英貿易框架協定:表象下的複雜博弈

2025-05-09 10:57: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美國與英國於當地時間周四宣布達成一項初步貿易協議。儘管雙方政府高調宣傳這一成果,但市場反應平淡,專家指出該協定更多是象徵性框架而非實質性突破,凸顯了當前國際經貿談判的深層矛盾。

  一、框架協議下的有限突破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美英此次公布的貿易安排僅完成了部分領域的關稅減免。美國將對英國50億美元出口產品(包括乙醇、牛肉和機械)實施從5.1%降至1.8%的關稅優惠,但維持其他商品10%的進口稅率;作為交換,英國同意以零關稅向美出口鋼鐵,並承諾採購價值100億美元波音飛機。然而關鍵矛盾仍未解決:美國未取消對英汽車以外產品的高額關稅,而英國堅持保留對美科技企業徵收的數字服務稅(稅率仍為10%)。這種"半拉子"協議導致市場反應冷淡——專家指出其覆蓋範圍僅占兩國貿易總額的2%,難以實質性提振經濟。

  二、談判進程暴露深層分歧

  雙方在關鍵領域的立場僵持貫穿全程。英國明確拒絕降低對美豬肉進口關稅,僅同意乙醇降稅要求;美國則在鋼鐵關稅問題上反覆無常——協議簽署後一小時白宮即宣布將重新磋商替代方案。這種朝令夕改的態度引發歐盟代表強烈不滿,指責美方談判策略如同"把發臭的魚擺上桌卻只願買下魚頭",暴露了當前貿易協商中缺乏誠意與系統性規劃的問題。

  三、為後續談判樹立爭議模板

  該協議實際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如印度、日本)談判的"試驗版本"。其特點包括:僅開放部分商品關稅磋商空間、保留核心矛盾待議、通過象徵性讓步換取短期政治資本。但這種碎片化策略難以解決結構性問題——正如金融分析師所言,此類框架協定需要數年才能轉化為完整協議,而期間任何一方政策變動都可能令成果付諸東流。

  總結:貿易表象下的現實困境

  美英貿易框架協議的達成更多是政治表演而非經濟突破。雙方在關鍵領域互不讓步、談判進程充滿權宜之計、市場對其實際效用普遍存疑,共同勾勒出當前國際經貿關係的新圖景——各國更傾向於通過"部分妥協+核心保留"的方式維持表面合作,而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協議仍遙不可及。這種趨勢不僅影響雙邊貿易發展,更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風險,未來國際貿易規則重構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更多貿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貿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延伸閱讀

隨著貿易政策的演變,美國通脹預計會上升(20250513/23:31)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First Eagle高級副總裁Idanna Appio表示,在4月份溫和的CPI報告之後,未來幾個月美國通脹可能會回升。預計在貿易方面還會有其他舉措,可能會宣布新的關稅和協議。我們必須拭目以待,看看其中一些交易的結果如何。最近的美英貿易協議和與中國的關稅暫停表明,關稅將「大大低於」此前的預期。美聯儲似乎更願意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關稅對通脹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暫時的。

大摩:因貿易談判的樂觀情緒,對沖基金重新進入中國股市(20250512/13:15)

摩根史坦利稱,寄望於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進展,對沖基金上周增加了對中國股市的看漲押注,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摩根史坦利在上周五發布的報告中稱,在看到中美可能達成貿易協議的令人鼓舞的跡象後,美國對沖基金「重新投入」了中國,買入在美股交易和在A股市場交易的股票。該銀行表示,相比之下,對沖基金減持在泰國、中國香港、印度和澳大利亞為首的大多數亞洲地區的頭寸。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金融行業熱門報告

更多

金融相關報告分類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