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2024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中國車市迎來結構性變革。超千萬份補貼申請的落地、新能源車型滲透率突破50%的關鍵節點,以及燃油車與電動車市場的此消彼長,共同勾勒出中國汽車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圖景。在多重政策紅利疊加技術創新推動下,2025年前4個月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展現出消費市場強勁韌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數據顯示,截至當前累計超過1000萬份補貼申請已提交,其中2025年新增322.5萬份。政策實施不僅激活了報廢更新需求(103.5萬份)與置換購車熱情(219萬份),更帶動乘用車市場持續回暖——前4個月零售量達687.2萬輛,同比增長7.9%。以"五一"假期為例,深圳單城新車銷量近1.2萬輛、銷售額超28億元,政策對消費市場的撬動效應顯著。地方配套措施如寧夏吳忠市的分級補貼(最高6000元/輛)、加油優惠券等進一步放大了政策效能。
新能源汽車正成為以舊換新政的核心受益者。2025年14月,其零售量達332.4萬輛,滲透率達48.4%,較去年提升0.8個百分點。政策驅動疊加技術升級形成雙重推力:一方面購置稅減免與置換補貼最高達2萬元的組合優惠降低購車門檻;另一方面動力電池性能突破(如6C快充技術)、智能座艙普及等創新顯著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報廢汽車回收量同比增長65%至276.7萬輛,印證了資源循環體系與消費市場的良性互動。
行業競爭白熱化背景下,中國車企加速技術攻堅。2025年一季度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68%,背後是全系車型在動力系統、智能駕駛領域的升級突破——如某頭部企業推出的豪華SUV實現9分鐘快充,另一品牌通過5G座艙與多場景功能配置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與此同時,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晶片結構性短缺等問題仍制約行業利潤空間,企業需在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間尋找平衡。
2026年起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半徵收的"倒計時效應",疊加上海車展超百款新車集中發布帶來的市場熱度,預計全年汽車銷量將達3244萬輛,其中新能源車有望突破1850萬輛(滲透率57%)。隨著充電樁網絡完善、智能駕駛技術下沉至中低端車型,消費者"里程焦慮"持續緩解。政策紅利與產業變革的協同作用下,中國車企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升級,在綠色化、智能化賽道上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總結而言,以舊換新政不僅催化了超千萬輛級消費市場擴容,更通過技術進步與配套完善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政策窗口期與產業升級雙重驅動下,中國汽車產業正在構建起"消費提振結構優化循環提升"的閉環生態,為全球汽車工業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高盛發表研報指,比亞迪2025財年第一季業績符合預期,淨利潤接近業績預告範圍中位數。展望未來,該行認為在宏觀不確定性及持續競爭中,比亞迪是最具韌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高盛提及,憑藉強大的新車型產品線、行業領先地位、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相信比亞迪能應對不確定的宏觀經濟和競爭環境,維持全年銷量預測550萬輛不變;隨著銷量按季增長超20%,預計營運槓桿持續改善,第二季度營運利潤率按季提高1個百分點至4.3%。高盛亦重申比亞迪「買入」評級,H股目標價為428港元。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