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背景下,化工行業作為傳統高能耗、高排放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策壓力與轉型需求。隨著國際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實施以及國內「雙碳」目標的推進,化工行業的碳足跡核算已成為企業應對國際規則、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細分領域規則缺失、數據標準不統一等。本文通過對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的現狀分析,提出優化路徑與建議,旨在為化工行業在低碳轉型中提供參考。
化工行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同時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典型行業。據《2025-2030年中國化工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統計,化工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8%,其中工藝排碳占比約6%,公用工程排碳占比約12%。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化工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放監管壓力。國際上,歐盟已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進口高碳產品徵收碳稅,而國內政策也在加速完善,從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到具體的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化工行業正被推到低碳轉型的前沿。
然而,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的現狀並不樂觀。國際上雖有ISO 14044、ISO 14067等標準,但這些標準在化工細分領域的實操性不足,難以滿足化工行業複雜的生產工藝和多樣化的原材料需求。國內雖已發布GB/T 24067《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但在具體行業應用中仍存在通用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矛盾。此外,國際碳足跡資料庫如Ecoinvent和GaBi雖較為成熟,但其數據主要基於歐美背景,無法準確反映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國內資料庫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仍面臨數據標準化和國際認可等挑戰。
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化工細分領域規則缺失
化工行業趨勢分析顯示化工行業涵蓋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氟化工、矽化工等多個細分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和原材料需求。以有機矽產品中的羥基封端聚二甲基矽氧烷(107膠)為例,其生產過程涉及氯鹼裝置、鹽酸循環利用、污水處理等多個環節,但現有碳足跡核算標準中缺乏針對這些具體環節的明確規則。例如,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排放分配規則不明確,部分企業將污水處理視為輔助設施,將其碳排放計入企業整體排放而非產品碳足跡,而出口導向型企業則傾向於將此類間接排放納入核算以符合國際要求。此外,107膠生產過程中的鹽酸循環利用環節也缺乏詳細的核算指導,導致企業在核算時面臨困難。
(二)化工數據標準不統一
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的準確性高度依賴於數據的標準化和一致性。然而,當前國際和國內資料庫之間的數據差異較大,嚴重影響了核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以矽塊的碳排放因子為例,從GaBi資料庫中的9.54改為Ecoinvent資料庫中的12.51,最終107膠的產品碳足跡將從9.47增加到10.96,碳足跡數值升高16%。這表明現有數據集缺乏對化工專用原料的精細化排放因子,企業在核算時若依賴估算值,將導致結果不確定性較高。此外,不同資料庫之間的數據兼容性和一致性不足,增加了跨資料庫比較和數據整合的難度,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核算成本。
針對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優化路徑:
(一)建立化工細分領域核算規則體系
化工行業應根據不同細分領域制定專項核算指南,明確各領域主要產業鏈的核算規則。例如,煤化工領域應優先覆蓋合成氨、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核心產品,並明確煤氣化、二氧化碳捕集、灰渣處理排放等常見環節的分配規則。鹽化工領域應以燒鹼、聚氯乙烯等產品為重點,給出不同電解工藝、氯氣回收率等因素對碳足跡核算細節的影響。氟化工領域應優先覆蓋製冷劑、含氟聚合物等核心產品,並重點考慮含氟廢氣處理、副產物HFC-23銷毀等環節的核算處理方式。同時,應聯合行業協會定期對核算規則進行修訂,根據新興技術發展情況對核算方法、流程進行補充,以適應行業發展的新需求。
(二)構建化工行業統一的資料庫與共享平台
化工行業應構建統一的碳足跡資料庫,整合國際與國內權威數據源,開發化工專屬模塊,形成基礎因子庫。資料庫應涵蓋能源、原料、運輸等通用模塊,明確蒸汽、電力、基礎化學品等基礎項目的排放因子,優先將合成氨、甲醇等大宗產品上線公共因子查詢平台,並逐步擴展至細分領域。此外,應建立產業鏈數字孿生平台,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實現原料-工藝-產品的實時數據聯動,搭建工藝層設備級碳足跡模型,完善排放因子的動態更新功能。同時,推動國際互認機制,制定中國化工產品碳足跡核算的「雙清單」制度,與國際數據集建立映射關係,減少企業合規成本。最後,建立行業碳數據共享機制,組建化工碳數據聯盟,推動龍頭企業開放脫敏數據,降低中小企業核算成本,並完善碳足跡公共查詢平台,提供各類產品的區域/全球基準值比對功能。
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的優化不僅是應對國際規則和國內政策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行業競爭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建立細分領域的核算規則體系和統一的資料庫與共享平台,化工行業可以更精準地核算產品碳足跡,降低核算成本,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這不僅有助於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碳關稅等貿易壁壘,還能為企業的低碳轉型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優化的核算體系還將促進化工行業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中國化工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推動化工行業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占據主動地位。
總結
化工行業作為高能耗、高排放領域,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低碳轉型壓力。當前,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存在細分領域規則缺失、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核算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通過建立細分領域的核算規則體系和構建統一的資料庫與共享平台,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化工行業碳足跡核算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不僅有助於化工行業應對國際規則和國內政策的要求,還能為企業的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持,推動化工行業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占據主動地位。未來,化工行業應繼續深化核算體系的優化,探索新興技術在碳足跡核算中的應用,推動核算體系向「數位化-智能化」升級,為實現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化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