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消費升級和供應鏈變革驅動下,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呈現加速整合態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突破5300億元,京津冀地區憑藉區位優勢成為全國冷鏈網絡的核心樞紐節點。近日在京召開的京津冀冷鏈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釋放出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信號,為破解行業發展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冷鏈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自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冷鏈物流體系已實現從產地到消費端的全面貫通。天津依託港口樞紐優勢建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北京在智慧倉儲技術研發方面保持領先,河北則通過建設區域性冷鏈物流園區強化產業承接能力。統計顯示,2024年京津冀冷鏈冷庫庫容總量達865萬噸,較上年增長18%,其中天津生態城中心漁港作為國家級示範項目,其智慧冷鏈系統已實現全流程溫控數據可視化管理。
數據顯示,2024年天津口岸進口肉類冷鏈貨物同比增長27%,依託"提前申報""綠色通道"等通關便利化措施,生鮮農產品平均查驗時長壓縮至3.2小時。行業代表企業透露,通過區域協同的冷鏈物流網絡,京津冀地區食品加工企業的配送效率提升超35%。在跨境貿易領域,三地正推動建立統一的冷鏈貨物檢驗標準與電子通行憑證系統,預計到2026年可實現主要品類冷鏈產品通關時效再提速20%。
最新統計表明,京津冀地區配備智能溫控設備的冷庫占比已達71%,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個百分點。在本次大會上發布的協同發展倡議中明確要求:到2026年區域內冷鏈車輛定位系統安裝率提升至85%以上,同時建立跨區域應急物資調撥共享平台。值得關注的是,三地企業通過供需對接已達成多項合作意向,涵蓋冷庫共建、跨境運輸、凍品交易等多個環節。
生態城中心漁港的示範項目顯示,採用新型環保製冷劑後單噸貨物碳排放降低14%,其光伏發電系統已覆蓋30%的能源需求。行業統計表明,京津冀冷鏈產業單位產值綜合能耗近三年累計降幅達28%,在冷鏈物流綠色化進程中形成全國標杆效應。
而言,當前京津冀冷鏈產業正通過區域協同、技術創新和標準共建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智慧監管體系完善與跨境合作深化,預計到2026年該地區冷鏈服務網絡將覆蓋超95%的縣域市場,整體運營成本有望再降15%。未來行業發展需進一步強化數據共享機制,加速冷鏈物流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在保障民生供應的同時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更多冷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冷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