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盛夏時節,高溫天氣持續席捲全國,空調已成為公眾出行的剛性需求。與此同時,某社交平台曝光一起網約車司機收取「空調費」事件引發社會熱議——車內告示明確標註乘客需掃碼支付3元方可使用空調,部分平台特惠訂單更以「自願消費」為名排除基礎服務。這一現象不僅折射出行業深層矛盾,也與近年來空調技術普及、能耗成本變化緊密相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空調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網約車司機數量同比增長12%,但日均訂單量下降8%。在「供大於求」的市場環境下,平台為爭奪用戶推出大量低價特惠訂單,卻未同步降低抽成比例,導致司機收入進一步壓縮。與此同時,空調作為車輛標配設備,其維護成本(如製冷劑更換、風機損耗)占日常運營支出的比重持續攀升。部分司機通過「掃碼收費」彌補虧損,實質是將技術升級與能耗管理的壓力轉嫁給乘客。
根據2025年第二季度交通部門調查,超六成受訪網約車未嚴格執行「按乘客意願提供空調」的規定,其中43%的違規案例涉及額外收費行為。儘管多地明確禁止此類操作,平台僅能通過扣分、暫停接單等手段約束司機,卻難以覆蓋全場景監管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車輛搭載的節能型變頻空調雖可降低15%-20%能耗,但初期改造成本高昂,導致多數司機選擇維持老舊設備,進一步加劇服務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要破解司乘矛盾,需從規則設計和技術創新兩方面入手。例如,可建立基於氣溫閾值的「空調附加費」動態模型——當室外溫度超過35℃時,平台自動向乘客收取1-2元/單的空調服務費,並將收益全額補貼給司機;同時優化高溫補貼發放機制,將原先按月結算改為實時疊加至訂單收入。此外,推廣智能溫控系統(如自適應分區製冷技術)可減少能源浪費,為降低運營成本提供技術支持。
2025年的空調服務爭議本質上是網約車行業供需失衡與技術應用滯後的縮影。當平台、司機和乘客三方利益未能通過合理規則實現平衡時,空調這類基礎服務便可能成為矛盾爆發點。未來行業發展需以數據驅動決策,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藉助技術創新提升效率,並構建更透明的定價體系,方能推動行業向高質量方向轉型。
更多空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空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