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今年夏季氣溫持續攀升,空調作為基礎生活設施的需求量顯著增長。伴隨《2025年綠色製冷行動方案》的落地實施,我國空調產業正加速向高能效、智能化方向轉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國內空調保有量突破6.8億台,政策端對節能補貼力度同比提升35%,同時夏季高溫導致用電負荷激增12%。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平衡健康需求與能源效率成為用戶關注焦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空調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今年因不當使用空調引發呼吸道疾病的就診量較去年同期上升18%,其中兒童及老年群體占比超過45%。專家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4至26攝氏度,既符合《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要求,又能避免血管收縮風險。連續開機時間應不超過4小時,並配合每小時通風10分鐘以維持空氣流通。夜間使用時,睡眠模式可調至26-28℃,並搭配加濕設備保持濕度在40%-60%,有效預防皮膚乾燥與黏膜損傷。
從產業端看,2025年高能效變頻空調市場份額預計突破70%,政策對一級能效產品補貼額度較去年提高20%。用戶若將設定溫度每上調1℃,每日可節省電量約15%(以24小時運行計算)。實踐表明,開啟「快速製冷」模式後關閉門窗,配合遮光窗簾使用,可在10分鐘內降低室溫3-5℃。此外,避免頻繁開關機可減少壓縮機啟動耗能——短暫停留時調高溫度比直接關機更省電6%-8%。
針對老年人群,《2025年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指南》明確要求公共場所空調設置不低於26℃。數據顯示,因高溫致死的熱射病案例中,超60%發生於未合理使用空調的家庭。建議採用「分時段製冷法」:每日10:00-16:00開啟空調,搭配低速風扇形成空氣循環,既能降低能耗又可避免局部過冷。政策還鼓勵子女協助老人設置智能定時功能,並定期清潔濾網以減少過敏原滋生。
生態環境部統計顯示,今年夏季空調用電占社會總耗電量的19%,推動行業向R32環保冷媒技術升級成為關鍵。消費者選擇帶有「節能認證標識」的產品,單台設備全生命周期可減少碳排放約800kg。同時,老舊小區加裝智能溫控系統的補貼政策已覆蓋全國67%的地級市,預計到2025年底將形成年節約電量32億千瓦時的規模效應。
構建科學用空調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雙向路徑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空調使用正從單純降溫需求轉向健康、節能與環保協同優化。通過精準調控溫度參數、落實定期維護制度、應用政策支持技術手段,消費者既能保障自身健康,也能助力行業完成綠色轉型。隨著智能物聯網設備的普及和補貼力度加大,預計到2025年底,我國空調能效水平將整體提升至國際先進標準,實現用戶舒適度與環境效益的雙贏局面。
更多空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空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