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11日,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重要政策指引,明確將「集成電路」流片地認定為最終原產地,並建議企業以此標準申報進口產品。這一調整引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國產晶片板塊集體走高,凱德石英、晶華微等多隻個股漲幅超20%。新規不僅影響國內企業的供應鏈策略,更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晶片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最新規定,集成電路產品的原產地將嚴格依據「流片工廠」所在地判定,而非傳統的最終組裝或設計環節。例如,在中國台灣地區生產的晶片無論由哪家企業封裝測試,其原產地均為中國台灣;而美國本土晶圓廠製造的CPU則會被認定為美國產品。這一標準簡化了複雜的供應鏈追溯流程,為後續關稅政策執行提供了明確依據。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385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新規實施後,大量通過海外代工廠生產的晶片將獲得差異化稅收待遇。值得關注的是,在美光、德州儀器等企業產品中,美國本土生產比重較高的品類可能面臨更高關稅壓力。
政策調整直接利好兩類市場主體:一是採用非美產線代工的國際廠商,如英偉達H20系列晶片因由台積電中國台灣工廠流片而規避反制措施;二是專注於替代美國成熟工藝產品的國產企業。某封裝測試企業負責人指出,新規使國內設計公司能更精準選擇供應鏈路徑,在模擬晶片、功率器件等領域加速實現進口替代。
資本市場對此迅速響應:當日半導體設備股凱德石英以30%漲停領漲,專注信號鏈領域的晶華微漲幅達20%,反映出市場對國產化替代進程的樂觀預期。值得注意的是,AMD、高通等依賴台積電代工的企業也因產線布局優勢獲得政策紅利。
新規實施倒逼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以德州儀器為例,其大量產品在美國本土生產,可能面臨更嚴格的關稅限制。相比之下,英特爾近年來加速與台積電合作,通過分散產能降低政策風險。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半導體產業將呈現"近岸外包+區域化集群"特徵:先進位程向亞洲代工基地集中,成熟工藝則需在成本與合規性間尋求平衡。
值得關注的是,新規出台正值美國持續收緊對華晶片出口管制之際。儘管英偉達Blackwell晶片因產自美國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但其H20系列通過中國台灣代工仍能正常供貨。這種"選擇性豁免"凸顯了政策制定的精準導向——既維護供應鏈安全,又避免過度衝擊產業生態。
總結:新規則重構全球半導體版圖
此次原產地認定標準調整不僅是中國應對複雜貿易環境的重要舉措,更成為重塑全球半導體格局的關鍵變量。通過明確稅收邊界,新規加速推動產業鏈本土化替代進程,同時為採用非美產線的國際廠商創造機遇。未來,企業需在技術自主與全球化分工間找到新平衡點,而中國市場的動態政策也將持續影響著全球晶片產業的戰略布局。
更多晶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晶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