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隨著廣期所對工業矽、多晶矽等期貨合約的交易規則調整,以及部分上市公司針對雅魯藏布江水電項目的表態,多晶矽及相關產業的競爭態勢與政策環境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本文結合最新監管數據及企業動態,剖析當前多晶矽產業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揭示政策變化對行業格局的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多晶矽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7月23日,廣期所公告顯示,自7月25日起,工業矽期貨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從原有水平(未明確原數值)調整為8%,投機交易保證金標準設為10%,套保交易保證金為9%。同時,多晶矽期貨PS2509合約的交易手續費上調至萬分之四,日內平今倉交易手續費同步調整;碳酸鋰期貨LC2509合約手續費則升至萬分之一點六。
這一政策組合旨在通過強化風險控制(如擴大保證金比例)、抑制過度投機(抬高高頻交易成本),以及優化市場流動性,為多晶矽等新能源關鍵材料的期貨定價提供更穩定的環境。數據顯示,此類調整已引發市場參與者對持倉策略與套期保值工具的重新評估,尤其在光伏產業鏈需求波動加劇背景下,政策引導資金流向實體企業的意圖明確。
近期,ST正平和ST西發兩家上市公司因市場對「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炒作而發布澄清公告,凸顯了多晶矽產業鏈外延領域(如電力基建)的競爭複雜性。
這一現象反映多晶矽下游應用(如光伏、儲能)的擴張正帶動相關基建需求,但資質門檻僅是參與競爭的基礎條件,項目落地仍受政策審批、資金規模及技術匹配度等多重因素制約。
從更廣視角看,2025年多晶矽行業面臨兩大核心矛盾:
1. 產能過剩壓力下的價格競爭:隨著全球光伏裝機量增長放緩,多晶矽供需關係邊際變化可能加劇企業利潤分化;
2. 政策驅動的綠色轉型需求:中國「雙碳」目標下,多晶矽作為光伏組件核心原料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但地方補貼退坡與國際貿易壁壘(如美國IRA法案)亦帶來不確定性。
廣期所此次調整交易規則,本質上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平衡風險與效率——例如抬高日內手續費以減少投機,同時維持適度漲跌停幅度以保障價格發現功能。這為多晶矽生產商和消費端提供了更穩定的套保工具,長期看有利於產業鏈上下游的風險對沖。
2025年第三季度的政策調整與市場波動揭示了多晶矽行業競爭的新維度:一方面,期貨規則優化正重塑企業風險管理策略;另一方面,基建項目參與門檻與實際落地能力之間的差距提醒投資者需理性評估概念炒作風險。未來,多晶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取決於其對政策環境的適應性、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在新能源產業鏈中的協同效應,而市場波動下的政策干預或將成為常態化調節手段。
更多多晶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多晶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