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及行業資訊聚焦區域協同與技術普惠
隨著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加速疊代,區域合作成為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的關鍵動力。在這一背景下,9月18日於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協人工智慧部長圓桌會議釋放出重要信號:通過機制化合作、基礎設施共建與產業對接,中國與東協國家正攜手構建開放包容的人工智慧發展生態。此次會議不僅明確了未來技術合作方向,更以務實舉措推動人工智慧紅利惠及更多領域。
本次圓桌會正式宣布啟動「中國—東協國家人工智慧應用合作中心」,標誌著雙方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協作從戰略規劃邁向具體實施階段。該中心將圍繞四大核心方向展開:
1. 夯實技術底座——通過聯合實驗室、算力資源共享等舉措,提升區域整體技術研發能力;
2. 開源生態構建——搭建公共平台以降低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技術准入門檻;
3. 產業深度對接——聚焦智能製造、智慧農業等領域,推動跨境應用場景落地;
4. 人才培育體系——計劃未來三年內為東協國家培訓超5000名人工智慧技術骨幹。
會議同步提出中國—東協「人工智慧+」行動計劃,涵蓋醫療健康、智慧城市、跨境物流等高潛力場景。例如,在智慧農業方向,雙方將試點無人機精準種植系統與農產品質量溯源模型;在數位化治理層面,則通過AI算法優化邊境貿易流程。此外,為確保合作長效性,各國部長一致同意建立定期磋商機制,每半年舉行一次政策協調會議。
根據會議發布的成果顯示:中國與東協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聯合專利申請量較2023年增長178%,跨境數據通道建設使算力調用效率提升40%。這些數據表明,通過基礎設施共建與政策協同,區域間的技術鴻溝正在縮小。
構建開放生態是關鍵路徑
2025年中國—東協人工智慧合作的深化,不僅體現在機制創新與項目落地的數量上,更在於其對「技術普惠」理念的踐行。從基礎層到應用層的合作布局,既回應了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訴求,也為其他區域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模板。未來,隨著開源服務網絡的完善和產業場景的持續拓展,人工智慧有望成為推動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新引擎。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