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工智慧未來的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這個特別難計算。比如人們都很熟悉的垂直領域糖尿病,人口基數、藥費支出等都非常明確,市場空間就非常明確;腫瘤也是一樣,也能夠很清楚的算出市場的邊界在哪裡。但人工智慧的市場邊界在哪裡?雖然人們都知道這個前景很大,但市場究竟有多大?
這裡還是參考幾個相關市場的情況。
首先,醫療人工智慧產品應用的一個重要場景是醫學影像的輔助診斷分析,那麼與醫療設備廠商的合作就成為商業化的可能。實際上,在我們採訪的一些CT設備廠商中,他們已經意識到在中國的基層市場大規模應用新的影像設備,特別需要輔助診斷分析工具,因為基層人才短缺的問題非常影像市場的拓展。因此,這個商業化的前景應該說相對明確。
2016-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製造設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關於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的分析和預測大體是這樣的:中國已有的醫療設備市場規模超過600億人民幣,而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市場規模超過220億人民幣,是全球第四大市場。而有預測顯示,到2020年,中國醫學影像診斷市場的規模將在400億上下。
第二個與醫療人工智慧相關的市場是醫療信息化,因為很多人工智慧的產品應用與臨床質量安全的控制,醫療費用控制、醫保審核、人員激勵管理等方面。而這些方面的應用都與醫療信息化的密切相關。目前,醫療信息化市場的情況大致是,2015醫院信息化行業規模將達到248.2億元,複合增速為32.1%。而還有研究的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我國醫療信息化總花費規模在340億左右。
但相比之下,醫療人工智慧有可能大有可為的基層市場可能更有想像力。
從2015年的衛生統計公報看,全年77億診療人次,有62億來自三級以下醫療機構。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是醫療水平上相當需要提升醫療機構,他們也將成為未來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主要的應用對象。而這些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已經在總診療人次中占據八成。這也就是本文那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的來源。
而創業公司紛紛指向的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也已經有接近44億。如果按照國家分級診療目標,90%患者不出縣的話,這些診療人次的數字未來只有可能更高。
不過,龐大的基層診療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改善醫療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強基層上大體分成三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的方式,推動人員下沉以及改善基層的基礎設施。這個過程至今仍在繼續。這個階段中國基層醫療機構發生的最主要變化就是硬體設施的大幅度提高,因為各級政府給予了大量財政投入。2013年的時候有一組關於醫改的數據,用於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投資為1300億元,重大設備購置和改造維修等。
第二個階段是網際網路技術大範圍應用於醫療服務體系,尤其是不同醫療機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的聯通。網際網路技術的意義在於,通過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降低醫療資源下沉的成本,並通過信息的連通建立轉診的綠色通道。這個階段,不少地區都出現了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而政府在這方面其實也非常捨得投錢。2015年初,國家發改委確定了5個省、自治區的遠程醫療試點,總投資就超過8個億。
所以,從前兩個階段來看,政府在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上是非常捨得花錢的。那麼第三個階段,也許就是人工智慧在基層的應用。因為前兩個階段更多實現的是設施、設備的下沉,人員技術的下沉效果仍然不好。也就是說,基層優質醫療資源供給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在醫療資源補充供給上取得突破,至少政府採購是一個可以參照的市場。(是可參考,而不是政府主導)
人工智慧本身又與網際網路、智能硬體天然親和。據此可知,如果醫療人工智慧能夠形成應用平台,並且這個平台很現實是可以大範圍標準化複製的,那麼醫療領域出現阿里、騰訊這樣的超級公司可能真的就不只是猜想了。
更多醫療器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器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