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蛋雞生產從無序的分散飼養初步向集約化、產業化、專業化生產過渡,發展較為迅速,既豐富了市場供應,滿足了廣大城鄉人民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又為優化畜牧業產業化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之路。以下對2017年蛋雞養殖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目前我國蛋雞市場存在明顯的產能相對過剩,加之蛋雞具有較快速的繁殖性能特點,使得蛋雞養殖這一行業有較明顯的周期性波動的規律。
2017-2022年中國蛋雞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中國蛋雞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已逐步進入自我整合階段。中國蛋雞產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1985年中國雞蛋產量達到427.8萬t,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隨後10年持續快速增長,截至1996年中國雞蛋產量超過1 500萬t,占世界雞蛋總產量的比重為35%左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雞蛋產量進入平穩增長階段。目前中國雞蛋產量達到2 450萬t左右,約為美國產量的4.5倍、印度產量的7倍左右,占世界雞蛋總產量的比重約為40%。
目前,我國蛋雞養殖量居全球第一,商品蛋雞的飼養量估計在15億隻左右。在生產性能正常發揮的狀態下,12億商品蛋雞所生產的雞蛋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受疾病的影響,產蛋水平參差不齊,雞蛋價格仍不穩定。冬季為雞病高發期,會造成存欄量減少,夏季颱風形成之後,會導致雞蛋的流通不暢,引起蛋價明顯波動。
據統計,蛋雞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包括孵化、雛雞、雞蛋、蛋品加工、淘汰雞在內的蛋雞業年產值突破1500億元。為其服務的飼料、獸藥和疫苗、設備製造業等相關產業跟進快速發展,增加了社會從業人員的就業渠道和就業機會。2009年種雞、蛋雞、雞蛋零售、飼料、獸藥、疫苗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了3500億元。
據商務部、農業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蛋種雞育種起步較晚,生產性能相對落後,曾祖代和祖代雞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從國內祖代雞育種來看,其生產性能與引進外國的品種差距較大。
2009年我國人均每年消費雞蛋約18千克,遠高於9.5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低於歐美國家23千克的平均水平,從我國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國的蛋雞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05年以前,我國蛋雞主產區在河北、山東、河南、四川以及遼寧、江蘇等省份。從雞蛋的消費特點來看,雞蛋消費主要是以鮮蛋為主,北方的雞蛋往南方運,由於運輸時間較長,運輸成本較高,產品保鮮難度加大,再加上地方政府鼓勵群眾脫貧致富,多選擇投資小、一家一戶或幾家聯合可進行的項目,部分地區鼓勵發展蛋雞養殖業,因此蛋雞產區有南移的趨勢。
我國蛋雞業正在走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發展之路。飼養戶減少但規模擴大,商品代雞場正逐漸走向規模化,農村養殖量在1500~5000隻的散養戶在逐漸減少。10萬隻以上的大雞場逐漸增加。
雞蛋市場逐漸區域化和品牌化現象明顯,蛋品公司蓬勃發展,進行地區化競爭。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需要新鮮、衛生、無公害的放心蛋,給品牌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前景。蛋品公司與中大雞場簽約生產放心蛋並設置蛋品工廠,使用選洗蛋機,打碼器,包裝機生產清潔蛋進入市場,其產品既安全又可提高附加值。
近年來,我國雞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及技術標準不斷完善,雞蛋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進一步健全。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有力地提高了我國雞蛋產品質量的安全水平。
2002年以後,高速發展的蛋雞產業逐漸進入了一個業內自我整合階段,飼養品種、雛雞質量、飼養規模、營銷手段、行業自律、政府政策等各方面都在逐漸發生變化,特別是連續幾年的「禽流感」事件,更加快了行業的整合。據調研,中國蛋雞養殖仍以中小規模養殖場/戶為主,但規模化發展趨勢已愈加明顯。調研結果顯示:專業化家庭養殖和中小規模養殖是目前中國蛋雞養殖的主要形式;養殖規模越大,專業養殖和有執照養殖場/戶所占比例越高,設有飼料加工、雞糞處理區域的比例越高;階梯籠養、乳頭飲水器飲水、人工餵料、人工集蛋、深埋死雞在不同養殖規模中所占比例均很高。
更多蛋雞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蛋雞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