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預計商業地產投資規模將會進行一個放量擴展階段。總結起來就是這樣的,層次會多元化;消費需求以及市場的需求會推動商業地產整體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商業地產投資規模可突破2.3萬億元。以下是商業地產發展前景的詳細分析。
通過對商業地產發展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商業是城市古老而基本的功能,城、市兩個概念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城市,商業地產是現代「市」的載體,既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也對城市布局、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形象有著重要的影響。
商業地產是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一個熱點領域,國內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房地產開發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住宅市場頻遭調控,使得商業地產的發展備受關注。我國商辦物業的投資增速較快。
商業地產庫存較大,多渠道去庫存貫穿始終
由於商業地產產能過剩,去庫存一直是商業地產的重點問題。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114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2%;其中住宅3225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辦公樓353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商業營業用房1550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2%。商業地產的庫存壓力依然很大。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若干意見,允許將商業用房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2017年7月份,12個重點城市也開始試點推進租賃住房建設。但是從數據端呈現的數據來看,預計2018年度商業地產去庫存仍然需要更多元化的思路。
新一線城市步入存量時代,三四線城市進一步布局
數據顯示,新一線城市購物中心總存量平均為468萬㎡,人均購物中心面積為0.48㎡,人均購物中心水平已達一線城市水平。
從總量上來說,新一線城市均值與一線城市的930萬㎡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從人均購物中心面積來看,新一線城市人均購物中心面積為0.48㎡,而一線城市是0.52㎡;從購物中心人均資源來看,新一線城市已經基本接近一線城市的人均水平。
隨著2017年新一線城市購物中心增速逐漸放緩至15%以下,新一線城市商業地產將步入存量時代。武漢、成都、杭州、天津、蘇州、重慶、南京、西安、長沙、青島、寧波、無錫、廈門、大連、瀋陽、濟南、鄭州、南昌,共18個城市位列其中。
在此情景下,一線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趨於飽和,購物中心已經出現了嚴重過剩,三四線城市是未來5年~10年內商業地產的機會,甚至是五線城市,目前全國有三線城市54個,四線城市103個,加起來未來可以容納1000座購物中心。
商業地產再現去粗取精,優勝劣汰新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國新開業購物中心約900家,商業體量有望達到9000萬平方米,大約是2016年體量的兩倍多。按照2015、2016年預計開業與實際開業數量的比例關係,平均開業率約為五成,照此估算,2018年新開業購物中心數量將與2017年基本持平。總體而言,2018年商業地產投放量將達到最高水平,出現行業"分化"態勢,即好的商業項目將會更好,差的會更差,甚至被淘汰。在招商難、運營難的挑戰中,專業化運營的重要性將被進一步提高,商業地產將從重開發轉向重運營越來越趨向理性化。商業地產將進一步去粗存精、優勝劣汰、更新換代、不斷升級。
政策調控力度加大,細化政策將實施落地
政策支持層面,調控力度仍將逐步加大,未來有待更細化、落地的政策出台。2016-2017年,在商業地產整體面臨去化壓力的背景下,國家對商業地產調控力度加大,對於增量市場,因城施策、優化供應結構。 2018年,預測政策優惠方面,未來可以通過出台減免非住宅房產稅、取消企業所得稅及土地增值稅預征、降低"營改增"增值稅稅率等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資金壓力,一定程度釋放市場活力。
通過對商業地產發展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隨著競爭加劇,各大購物中心開始重新規劃業態布局,符合大眾消費潮流的新興品牌受到各大購物中心的歡迎,成為招商的香餑餑,新興品牌獲得年輕消費者的認可,可以帶來更多的人氣,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相信,在消費需求不斷變化升級的2018年,推進購物中心和商業品牌的創新優化和創意發展,孕育著巨大的空間和機會,對於市場破局更是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以上便是筆者對商業地產發展前景的詳細分析了。
更多地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地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