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產業在我國歷經30年的高速發展,在2012年進入拐點。此後海參不再是下政商必選的饋贈佳品,不過其市場需求依然強勁,加之多年全國推廣培育的遲滯效應,海參市場在眾多不利因素交織打壓下雖然步履維艱,但近千億元的全產業鏈產值依然令人側目。以下是我國海參產業的發展概況:
在我國,海參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漁業產業,目前年產值已超200億元。近幾年,海參以其特有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雖然價格較高,但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據統計,2003年我國海參產業的總產量約為3.9萬噸,2008年已達到9萬噸,海參的產量和產值逐年增加。市場對海參需求量不斷增加,使海參的養殖面積和養殖區域不斷擴大,帶動從生產、科研、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使地方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我國海參種類主要有北方的刺參、南方的梅花參、茄參等,營養價值較高的是北方刺參,價格較貴,市場占有率也較高。可食用海參加工品分為多種,有淡干、鹽干、高壓海參、濕海參等,主要盛產於中國的三大沿海城市—大連、煙臺和威海。
從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便興起了海參養殖熱。因為非典的「教育意義」,更加推動了海參消費市場的發展,大批資金投入這塊領域,推動了海參產業的增長。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大連海參和山東海參。大連海參無論是從養殖規模還是市場化、品牌化程度,都領先於國內其他區域;山東海參緊隨其後,形成了規模化養殖;南方沿海省份以南方人強烈的捕捉商機的能力,創造性地開展海參養殖、加工和運營。短短十年,相比其他產業來說,海參從無人問津到炙手可熱,消費量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海參總產量超過15萬噸,經濟產值突破250億元;大連的海參產量占全國的近40%,產值超過100億元,而2016年海參的經濟總產值預計超過600億元;
從近幾年的海參產業發展來年,大連海參產量和產值在全國的占有比重呈下降趨勢,「北參南移」成為中國海參產業發展的大趨勢。養殖海域範圍不斷擴大,從適合海參生長的渤海,黃海、延伸到東海、南海海域,進一步催生中國海參產業格局變化。
中國的海參品牌主要分布在具有較長海參發展史的大連和山東板塊,福建海參起步較晚,處於品牌初創期,在國內還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在多年的海參產業積累基礎上,大連和山東海參超出了兩條不同的發展之路。在本世紀初,大連海參以產品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率先走上品牌建設的道路。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大連海參品牌成長基本代表了中國海參品牌發展的整體趨勢。
海參的市場供需狀況
在供給方面,海參產業發展到目前為止,經濟總產值預計超過600億元,超越傳統的蝦、蟹等產業,成為單品產值最大、利潤最高的漁業品種。由于海參對於水域條件要求嚴格,目前海參產業的養殖與生產地區仍然以原產地海域為主,產值主要以大連和山東兩地為主,福建近兩年增長速度較快。自2003年開始,海參總產量大概以每年11%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下圖所示:
受南方大規模海參養殖的影響, 2011年中國海參產量進一步擴大,預計將突破12萬噸。當然,由於數據來源、統計口徑不一致等原因,中國海參總產量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基本數據不變。未來3-5年中國海參產量增長率將會繼續維持在10%-13%之間。
需求層面來看,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GDP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長,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2008年,GDP仍然為8.7%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和養生消費觀念的興起,海參消費量逐年增大,對海參的需求不斷增加。根據原本品牌營銷機構的觀察,海參價格一直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上升通道,受消費需求的增加的影響,2011年初山東青島、威海等地海參價格普遍漲幅在20%以上,部分漲幅甚至高達40%。在威海地區,60-80頭(每斤)的干海參批發報價為2200-2300元/斤,30-40頭(每斤)的干海參報價在2400-2800元/斤左右,均較春季上漲了300元/斤左右。價格上漲一方面受自然因素減產的影響,主要還是來自於消費需求的增加,海參消費開始向內地市場蔓延。
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國內居民的保健意識逐漸增強,海參、鮑魚等滋補品也逐漸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海參產量的增長速度。由此可見,中國海參在供需這對基本的市場關係之下,價格上漲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海參市場競爭狀況
中國海參產業的競爭,目前其實主要還是大連、山東地區的海參產業的競爭。「遼參」和「魯參」之爭,表面上看,這是區域產地的爭鋒,深層次而言,其實是產業發展戰略之間的較量。隨著南方海參的崛起,這一競爭狀況還將進一步加劇。
較低的進入門檻讓海參行業本身的競爭就十分的激烈。隨著海參行業快速發展以及利益的驅動,很多新的企業集團開始進入海參產業,產業鏈的整合與延伸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競爭的主要方式。如近期內高調亮相的大連新玉麟海參就是海參領域的新進入者,依託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和一夜間林立的專賣店,迅速進入這一市場。在這種現象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出,海參產業雖然競爭激烈,但仍被很多資本看好。
海參市場的發展趨勢是向品牌化運營的方向發展,一些缺乏品牌的海參企業開始調整戰
略,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強化終端銷售市場,走品牌化運營道路。壹橋苗業轉變企業戰略方向,由海參育苗向海參養殖和海參加工銷售轉移應證了這一趨勢。高端品牌之爭在獐子島、棒棰島之間進行,二線品牌海洋島、海晏堂、長生島、曉芹、老尹家等開始逐步發力,瞄準全國市場,開始擴張。原來的區域市場混亂競爭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第一梯隊獐子島、棒棰島已經初步奠定高檔海參品牌的形象地位,第二梯隊的品牌競爭尤為激烈處於混亂競爭階段,混亂是恰好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機會所在,越是混沌、迷霧中,越是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海參消費狀況
從2011年海參消費狀況來看,海參消費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隨著居民消費水平升級和養生消費觀念的形成,海參消費需求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海參主要消費區域以外,2011年在我們的內陸高檔餐飲海參銷量也出現爆發式增長,並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由此表明,海參開始作為養生滋補品由區域市場開始走向全國,並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今年淡干海參專賣終端平均銷售價格較去年的平均價格上漲了15-30%不等,一方面來自於上游產量減少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海參消費需求量的上漲刺激了海參的價格。但2011年的海參也存現諸多不良狀況,在山東、大連、福建等市場海參摻假的現象對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糖干海參、加鹽海參在各地市場紛紛上演,影響海參消費誠信的市場環境,給前行中的海參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消費者在購買海參產品上仍然以淡干海參和即食海參為主。商務、政務禮品淡干海參消費占有較大的比重且主要是大規格、高價值40-80頭的海參產品,家庭消費淡干海參以小規格80-120頭海參為主。南方以福建為主的罐頭類即食海參產品的出現,擴大海參產品家族,同時也開始將這種高端滋補品推向大眾消費市場。
2011年,中國海參在一片沉寂中前行,在食品安全遭受空前質疑的大環境中,核輻射天災、糖干海參人禍推波助瀾,把稚嫩的海參產業推向沉寂。我們的海參企業對於產業、市場的發展缺乏戰略,缺乏應對的方法。為了尋求突破,在海參偽品牌越來越多的環境下,各種細分市場的海參企業開始羞羞答答走上舞台,在南方市場誕生的專注於即食海參和罐頭類產品開發的企業開始亮劍。
縱觀中國海參產業,海參產業發展迅速,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參企業介入,海參產業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尤其是在海參原產地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在基本維持現有的產業和市場格局之下,中國海參產業未來的競爭將在品牌層面、產業層面、營銷模式、資源整合以及企業軟實力方面展開角逐,進入下一輪產業的洗牌。
分析我國海參產業發展現狀,階段性養殖為海參產業帶來生機,目前已經有了初步完整的階段性養殖模式。另一方面全國海參養殖區域面積在2016年均有縮減,參圈套養增加產值效益彌補海參行情近幾年持續走低的壓力。秋季海參行情明顯回暖,從參苗種到暫養苗再到成品參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更多海參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參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