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商業航天市場容量未來十年將達12萬億元。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連續成功發射衛星上天,標誌著我國衛星發射能力已相當成熟。未來航天企業還需聚焦市場需求和用戶痛點,達到規模量產或者推出適用範圍廣的應用,實現技術的商用。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4月21日5時02分,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分離,繞飛至前向埠,並於9時06分完成自動交會對接。目前,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三號組合體狀態良好,後續將迎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問天實驗艙的到訪。
4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介紹,空間站建造完成後,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將是航天員在軌主要的工作場所,在兩個實驗艙里都可以開展密封艙內和密封艙外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這兩個艙都配置艙內載荷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安裝平台,也提供了信息、供電和散熱等支持和保障措施,可以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材料、空間醫學以及空間探測等多個領域的試驗。
問天實驗艙配置了與核心艙一樣的航天員生活設施,這裡包括3個睡眠區、1個衛生區和廚房等設施,可以保障航天員生活。它還可以與核心艙一起來支持兩艘載人飛船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的生活;另外,還配置了一個小型的機械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跟核心艙的大機械臂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員的出艙、艙外設施照料、巡檢等任務;另外,在問天實驗艙還配置了航天員出艙氣閘艙,空間站建成以後,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將作為航天員主用的出艙活動的氣閘艙,這時候核心艙的節點艙用於其他功能,只是作為備份;問天實驗艙還具備核心艙對於組合體管理控制功能的備份艙段。也就是說,核心艙平台的功能出現故障的時候,可以切換至問天實驗艙行使組合體控制和管理功能,這樣可以整體上提高空間站的可靠性。
夢天實驗艙配置了一個貨物氣閘艙和一個艙外展開試驗平台。今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科學試驗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運送到空間站,再通過貨物氣閘艙把載荷送到艙外,由機械臂或者航天員把它安裝到艙外的平台上,這樣可以實現艙外試驗項目不斷更新。
目前,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在地面的研製進展順利。2022-2027年中國航天航空行業投資分析及「十四五」發展機會研究報告指出,其中,問天實驗艙已經在天津完成了整艙的集成總裝、測試和大型試驗工作,整裝待發;而夢天實驗艙目前已在天津完成了相應的集成總裝和試驗工作,正在開展地面測試,後續還將完成整艙熱試驗、回歸測試等試驗工作,正按計劃推進。
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初步計劃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將長期在軌駐留,我國載人航天將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國家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還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都可以實現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綜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我國正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展艙段,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此外,空間站這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還將利用空間站艙內安排的科學實驗櫃和艙外大型載荷設施,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主要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航天新技術等眾多領域。
我國計劃2023年發射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將在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暗物質和暗能量、系外行星與太陽系天體等方面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有望取得一批新成果。
衛星製造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7%,衛星有效載荷種類多、客戶需求差異大,致使衛星種類多、數量少,難以進行批量生產,從而進一步導致衛星製造成本升高。以下對航天行業現狀分析。
2019-2020年H1我國商業航天主要上市企業有航天電子、中國衛星、航天科技、海格通信、航天電器等。2019-2023年中國航空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其中2019年航天電子總營收137.1億元,領跑全國。中國衛星、航天科技總營收在50-65億元之間,位列第二、第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分析航天行業現狀。
2019年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為3227億美元。航天行業現狀分析,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2030億美元,占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63%。非衛星產業的航天收入包括載人航天飛行收入、非軌道太空飛行器收入和政府預算。
航天行業現狀分析,2020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為2030億美元,其中衛星製造業規模為159億美元;發射服務業規模為59億美元;地面設備製造業規模為583億美元;衛星通信服務業規模為1229億美元。
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已達3835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收入3073億美元,約占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80.1%;政府航天收入762億美元,約占19.9%。航天行業現狀分析認為,隨著商業航天收入占航天經濟總量的比例的不斷擴大,商業航天收入已成為航天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主要因素。
航天行業現狀分析,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仍普遍存在可持續商業閉環節不完善、盈利模式和產業結構不清晰等問題。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應重點在產業鏈環節發力,培育端到端的產業鏈縱向能力。
中國力壓英國和德國成為排名第三的國家,航空航天市場估值為610億美元。航空航天行業是一個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包括機、電、光、液綜合能力的精密機械加工工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對航天市場規模分析。
我國2018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到3016億元,2014年至2018年期間,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7.56%,2019-2023年中國航空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根據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將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在2020年超過4000億元設定為發展目標。為完成該目標,保守預計未來兩年年複合增長率為15.16%。
2014-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及增速
當前世界各主要大國均獨自或者合作擁有火箭商業發射的能力,而無力自行開展航天發射的國家正在通過與航天大國合作來涉足航天領域,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商業發射市場。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分析航天市場規模。
2015-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有業內人士預計,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兩年內迎來萬億級市場規模,需求量將穩步提升。航天市場規模分析,目前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經超過200家,而上市公司也超過了20家。
航天市場規模分析,目前全球市場小衛星發射需求大於18000顆、市值1080-1800億美元、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為600-1000萬美元,國內小衛星發射需求大於3000顆、市值600-8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為2000-3000萬元人民幣。
2019年,商業航天市場已達近8300億,我國商業航天正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航天市場規模分析,2020年預計整個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在今後的五年內,市場規模將以每年23.5%的速度迅猛發展。預計到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4萬億。
我國發展商業航天一定要有中國特色,要在政策、產業鏈、人才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和部署,使之健康有序發展,從而分享太空經濟的更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