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已逐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新寵。作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我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菌品種,而且產量也相當高。據介紹,我國食用菌有900多個品種,鮮菌年產量高達876萬噸,這是很多國家無法可比的。下文是中國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2015年我國食用菌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具有豐富的食用菌物種資源,傳統生產和現代化種植方式並存,食用菌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其總產值在中國種植業中的排名僅次於糧、棉、油、菜、果,居第六位。除了豐富的野生菌資源,中國食用菌的栽培種類已達70多種,大宗品種有香菇、平菇、木耳、雙孢菇、金針菇、草菇等,一系列的珍稀品種如白靈菇、杏鮑菇、茶樹菇、真姬菇、灰樹花等也受到市場青睞,成為中國食用菌產業新的增長點。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
在中國政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全國已建立有數千個食用菌種植村、數百個食用菌種植基地縣,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也逐步成熟。生產及加工技術的進步,帶動食用菌消費量的增長,專業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場應運而生,完善了食用菌流通環節,促進了國內乃至國際貿易量的提升。相關食用菌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香菇、木耳、銀耳等已出口到亞洲、美洲、歐洲及非洲國家和地區。
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來說,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筆者從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了解到,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食、藥用菌產品出口金額達236.9億美元,同比增長54.7%。2014年前11個月,我國食、藥用菌產品實現出口創匯2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8%,預計2015年食用菌出口金額將突破2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食用菌分會理事長陳惠表示,近兩年來,由於工廠化栽培裝備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全國食用菌總產量逐年穩步增長,特別是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和雙孢蘑菇等品種的生產效率和單產得到了顯著提高。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表示,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將呈多元化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珍稀菇類產品和以靈芝、蟲草為主的藥用菌產品將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消費者接受和喜愛。
「我國食用菌產業正處於一個激變的年代。」劉自強說,隨著中國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用菌產品「食品安全」,我國食用菌生產模式正從千家萬戶的手工作坊栽培方式走向自動化、機械化、工廠化栽培方式;同時隨著資本的不斷介入,金針菇、杏鮑菇和蟹味菇等食用菌產品工廠化栽培規模迅速擴大,已經出現日產250噸的大型食用菌企業,預計未來3-5年,我國將出現3-5家以食用菌經營為主體的上市企業。
在我國食用菌產業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新的問題和挑戰也接踵而來。過去,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基於三大優勢:勞動力便宜、原輔料便宜、國內市場大,然而隨著勞動力成本和輔料成本的上漲,自2013年起,食用菌產業的前兩大優勢已經喪失。
劉自強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國食用菌產業目前還基本上停留在 「只要生產出就能掙錢」的初級階段,食用菌流通還主要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主,只有10%-20%走超市,食用菌消費80%集中在餐飲環節。食用菌產業不注重對普遍消費者宣傳推廣、不注重品牌建設、終端渠道建設。此外,食用菌基礎知識缺乏。由於我國用了不到10年時間走過日本、韓國20-40年的發展歷程,食用菌產業基本知識缺乏,企業除了有錢之外,什麼都缺,缺菌種、技術、設備、管理和人才。
不過,應該看到,雖然我國對食用菌的開發利用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劉自強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廣大消費者越來越認識到食用菌有利於身體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國內市場對食用菌的消費需求正以幾何數量遞增。中國正從食用菌生產大國轉變為食用菌消費大國,未來3-5年,我國食用菌消費市場將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外市場為輔;國內食用菌消費市場將主導我國食用菌市場價格。更多相關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版中國食用菌行市場發展研究及投資應對策略報告》。
劉自強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高,未來我國食用菌產品開發有三大趨勢:一是鮮品(速凍品、真空冷凍乾燥);無限接近鮮品的產品、體現原汁原味。二是開袋即食休閒食品,中央廚房家庭化。三是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產品,提升至菇類生物科技休閒養生的概念。
通過對我國食用菌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認為,我國作為食用菌栽培歷史最悠久,栽培種類最多,栽培技術最全面,產量和消費最多,從業人員最多的產業大國,已經成為全球食用菌產業轉移的主戰場,在未來的10-20年將不僅僅是一個食用菌產業大國,還必將成為食用菌強國。
更多食用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用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