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福建以及山東省食用菌產量排名穩居前三,排名情況與上年一致,產量分別為540.94萬噸、440.8萬噸和346.38萬噸。隨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用菌需求量將進一步提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下對食用菌投資分析。
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常包括食藥兼用和藥用大型真菌。多數為擔子菌,少數為子囊菌。食用菌作為一種健康食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食用菌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質如高分子多糖、β-葡萄糖和RNA複合體、天然有機鍺等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噸,同比增長3.50%。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將達4081.2萬噸。
在國家精準扶貧、鼓勵農產品出口等相關政策的刺激下,食用菌產業發展首當其衝,西部、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增長幅度較大。現從三大方面來了解食用菌投資分析。
(一)優化一產方面
通過銀耳工廠化栽培項目的建設,逐步推進古田銀耳菌種場配備進行標準化建設,對全縣食用菌菌種場的建設起示範作用。通過銀耳菌棒供應中心項目的建設,實現從套袋、進料、扎口、打孔、貼膠布和打碼數控全自動化,推廣「公司+農戶」的銀耳菌包養菌銷售新模式,培養菌棒提供菇農生產,逐步實現菌棒統一培養社會化服務。
(二)深化二產方面
新型生態銀耳初加工示範廠建設項目和食用菌產地初加工流水線建設項目的建設投產,將推進傳統烘箱箱體進行食品級改造提升;推廣離地涼菇、氣泡清洗和自動初處理設備;鼓勵實現清潔能源替代的熱泵烘乾和冷凍乾燥;推進烘乾廠廠區按功能區進行分隔,實現整潔衛生環保達標;同時構建公司與農戶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為周邊菇農和食用菌生產企業提供烘乾服務,提高產品品質。
(三)強化三產方面
食用菌原輔料市場建設項目,完善了食用菌社會化服務體系配套建設,實現原輔材料專業市場貯運管理。古田縣智慧雲農業大數據平台項目,建設集現代化物聯網生產經營和休閒觀光為一體的銀耳生態產業。古田現代食用菌產業品牌宣傳項目,將加大對古田銀耳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證明商標以及中國馳名商標的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除了東部地區之外,我國西部食用菌產業也在崛起。食用菌產業已是國內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滬郊的崇明、金山等地區,食用菌生產得到廣泛發展,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逐步成長起來,林下種植雙孢蘑菇、大球蓋菇等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農業生物圈的有效循環。
更多食用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用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