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在我國動物產品消費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蛋白質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水產品作為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其重要性日益顯著。下面進行水產加工市場分析。
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動植物及其加工產品的統稱。鮮活水產品,分為魚、蝦、蟹、貝四大類,魚類有鱸、鮭、鰻、石斑、黃鯧、左口、真鯛、三紋魚等;蝦類有澳洲、紐西蘭大龍蝦、台灣草蝦、竹節蝦、沼蝦、河蝦;蟹類有中華絨鰲蟹、美國珍寶蟹、皇帝蟹、膏蟹、清蟹等;貝類有加拿大象鼻蚌、蟶、蚝、蛤等。
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總面積達470 萬km2,有3 000 多種海洋生物,其中可養殖、捕撈的魚類有1 700 種左右。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占全球產量的70%。在水產養殖技術方面,尤其是淡水魚養殖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年水產品產量達5 000 余萬t,產值達近7 000 億元,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約為40 kg。
通過對水產加工市場分析,水產業是我國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從基本國情出發,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改革經營管理體制,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加強資源養護,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水產業發展道路。
我國水產加工企業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政府部門對水產加工業十分重視,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加上外資企業的積極介入,這些地區水產加工企業發展迅速,成為我國水產加工業的主力軍, 加工品總量占全國的90%以上,沿海水產品加工相對於內陸地區技術來說比較先進、產品種類多、深加工產品質量高。
通過對水產加工市場分析,目前我國水產品加工產量僅為水產品總量的34.8%。日本、加拿大、美國和秘魯等國家的水產品加工產量達60%~90%。據統計,世界水產品產量的61% (8 600 萬t) 用於多種類型的加工,59% (5 100 萬t) 的加工產品是用於供人類直接消費的冷凍、鹽漬和罐裝產品,剩餘的為非食用目的。
同時,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有50%還處於20 世紀80 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右處於20 世紀90 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裝備達到目前世界先進水平。隨著技術的進步,對水產品進行冷凍僅僅是一種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稱作「加工」,這樣計算的話,我國水產品的加工率就更低。
此外,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人們關注肉類產品的同時,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產生了質疑,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目前水產品質量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抗生素、激素、藥物、重金屬等的殘留問題以及微生物、甲醛等指標的超標現象。以上便是水產加工市場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水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