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20日,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已達31.28萬億元,較4月初的31.1萬億元進一步擴容。這一增長凸顯了銀行在低利率環境下的業務轉型成效,同時也折射出市場資金流向與資產配置策略的變化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4月起,主要商業銀行啟動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推動銀行理財產品重新成為市場焦點。數據顯示,4月份全市場規模重回31萬億元的歷史高位,5月以來繼續攀升至31.28萬億元。這一增長與季節性規律密切相關:銀行為應對季度考核,通常在季末將資金回表,而季初則引導資金出表進入理財市場,形成規模修復效應。
此外,存款利率持續走低加劇了資金「搬家」趨勢。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後轉向理財產品,疊加二季度銀行加大營銷力度,進一步推升理財規模。例如,現金管理類產品4月年化收益率達1.50%,純債類產品的平均收益更達到3.34%,「固收+」產品也保持了3.01%的收益率水平,顯著高於同期存款利率。
2025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持續回暖。4月數據顯示,現金管理類、純債類及「固收+」產品分別貢獻了1.5%至3.34%的收益區間,較上月進一步上升。這一表現得益於市場對低風險資產的需求增加——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削弱了其分流能力,而銀行理財憑藉相對穩定的收益特性成為資金避風港。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加速新產品的發行與策略創新,強化了規模增長動能。例如,部分機構通過優化信用債配置、量化投資及國債期貨對沖等手段提升債券收益,並逐步拓展多元資產配置能力以應對市場變化。
儘管短期趨勢向好,但全年高增長仍面臨壓力。分析指出,當前信用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疊加存款利率下行帶來的「收益倒掛」風險(如部分定期存款利率已接近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可能削弱銀行理財的吸引力。此外,隨著監管對估值方法整改推進,產品淨值波動或加劇投資者短期觀望情緒,預計2025年增量規模增長將承壓。
為維持競爭力,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從兩方面發力:一是深耕債券投資基本盤,通過信用挖掘和量化策略提升收益;二是構建多元資產投研體系,推動權益類、跨境及另類產品創新,並建立與市場波動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機制。這些舉措將直接影響未來銀行理財能否在低利率環境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總結:2025年銀行理財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當前銀行理財規模的快速擴張,既受益於短期政策調整和季節性因素,也反映了市場對穩健收益資產的長期需求。然而,在信用債收益率承壓、淨值波動加大的背景下,銀行需通過精細化管理和產品創新鞏固競爭優勢。未來12個月,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的增長將面臨結構性考驗,但其作為居民財富管理重要渠道的地位仍難以撼動。
更多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