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最新數據及行業動態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復甦進程持續推進,銀行業在政策引導下加速調整資產負債結構。近期六大國有銀行同步下調存款利率,疊加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同步調降,標誌著金融系統正通過雙向調節機制平衡實體經濟支持與機構自身穩健性。這一系列動作既是對去年持續低利率環境的延續,也為2025年銀行業在淨息差收窄壓力下的轉型提供了關鍵窗口期。
5月20日六大國有銀行集體宣布下調存款利率,降幅介於5BP至25BP之間。其中1年期和5年期LPR同步下調10BP,但存款端的調整幅度更大——3年期及5年期定存利率分別調降25BP,活期存款利率逼近零利率水平。這一舉措通過壓縮銀行負債成本,初步測算可推動行業淨息差回升約7BP,營收和利潤分別改善3BP和6BP。數據顯示,若其他商業銀行跟進調整,整體存款利率有望下降0.11至0.13個百分點,基本覆蓋LPR下調對資產端收益的衝擊。
近年來銀行持續通過多維度策略優化負債結構:2024年規範「手工補息」政策為行業節省利息支出超800億元;今年初實施的降准釋放1萬億元長期資金,疊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下調25BP,合計可再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約150-200億元。同時,活期存款占比提升至34.5%(截至2025年4月),低成本資金比例擴大進一步緩解了貸款重定價帶來的資產收益下行壓力。
儘管政策支持初見成效,銀行業淨息差仍面臨嚴峻挑戰。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降至1.43%,較2024年四季度再降9BP,國有行和城商行分別以1.33%和1.37%的水平處於行業低位。分析顯示,實體信貸需求疲軟與存量貸款重定價效應疊加,導致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承壓更甚。為應對這一趨勢,機構需加速推進高收益資產配置(如綠色金融、科創領域貸款),同時探索同業存單發行、債券融資等多元化負債渠道。
此輪存款利率下調可能加劇資金流向非銀市場的風險。2024年數據顯示,實體部門存款僅增長17萬億元,而理財和債基規模擴張帶來的「金融脫媒」效應導致銀行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激增12萬億元。這種趨勢既擠壓了銀行息差(同業負債成本高於存款),又使流動性指標承壓——一季度銀行業對非銀機構的負債同比多增4萬億元。未來需通過強化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減少剛性兌付產品對存款的競爭。
總結與展望
2025年銀行業在政策引導下正經歷結構性調整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存款利率調降與LPR聯動機制為淨息差企穩提供了短期緩衝;另一方面,負債成本管控、資產質量維護及多元化融資布局仍是長期挑戰。未來銀行需平衡「讓利實體」與「保障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管理策略,在低利率環境中實現穩健經營與服務實體經濟的雙重目標。
更多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