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多技術應用,產品質量提升,我國繭絲綢行業銷售規模增長迅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711家,絹紡和絲織加工企業數量為331家,繅絲加工企業數量為314家,以下是繭絲綢行業數據統計分析。
繭絲綢行業分析指出,我國繭絲綢行業以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以推動「三品」戰略為綱領,大力推動行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有效地化解了大部分的困難和風險,一舉扭轉了行業出口持續低迷和下滑的局面,實現內外銷雙增長,保持了行業平穩運行與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局面。
2019年我國桑園面積1184.9萬畝,較上年同期減少0.5萬畝。繭絲綢行業數據統計指出,東、中、西部地區桑園面積占比分別為16.2%、12.2%和71.6%,東部、中部地區占比較上年分別縮小0.2和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擴大0.3個百分點。全年蠶繭發種量1643.3萬張,較上年同期增加39.6萬張,同比上升2.5%;蠶繭產量67.9萬噸,較上年增加2.1萬噸,同比上升3.2%,延續上年增長態勢。
絲綢商品內銷額上升,家紡占比擴大。2019年全國50家絲綢樣本企業內銷額為41.01億元,同比增長1.7%。分品種看,家紡類產品內銷額同比增長5.8%,占內銷額比重為40.3%,較上年擴大1.6個百分點;真絲綢緞類、真絲服裝類內銷額同比分別增長1.2%、0.3%,占比分別為31.8%、12.9%,均縮小0.1個百分點;服飾類內銷額同比下降5.1%,占比縮小0.9個百分點;其他商品類內銷額同比下降12.3%,占比縮小0.4個百分點。
真絲綢商品出口回落,製成品出口下降明顯。2019年真絲綢商品出口額為29.6億美元,同比下降16.9%(上年同比增長22.9%)。其中,絲類和製成品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8.4%和24.4%;真絲綢緞出口額同比增長4.9%。排名前五位的出口市場依次為歐盟、美國、奈及利亞、印度和我國香港地區,其中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額比重比較上年增加7個百分點,對印度出口額比重減少2.4個百分點。
截止2019年12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均有下降。繭絲綢行業數據統計指出,生絲產量14.18萬t,同比下降1.86%;絹絲產量7 618 t,同比下降11.62%;真絲綢緞產量60 070萬m,同比下降2.7%;蠶絲被產量1 922萬條,同比下降4.23%。
目前,我國絲綢加工行業整體處於產能過剩的局面,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絲綢加工行業也在進行去產能改革,不斷淘汰落後產能,實行環保節能措施,提升產品質量,從「以量優先」的局面向「質量齊抓」的局面發展。《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在調整產能的同時,繭絲綢產業農工貿各環節,東中西各區域互動增加,正逐步形成融合發展態勢。
排名前10的省份中絕大部分省(區、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只有廣東、山東、新疆同比增長。浙江、江蘇、上海、四川、廣西、青海、福建,分別下降9.42%、0.8%、2.97%、15.36%、3.86%、17.63%、35.87%。下滑態勢較2016年有較大幅度回暖,而廣東省絲綢商品出口依然占據首位,同比實現88.58%的大幅增長。此外,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深入,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新疆躋身進入前10,2017年真絲綢商品外貿出口金額2 570.04萬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56.29%,成為最大亮點。
總體來看,我國繭絲綢行業2020年上半年主營業務增速走勢基本平穩,但下半年呈現震盪下行趨勢,全年增速較2018年同期提高1.02個百分點,預計下半年受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的影響,行業利潤增速出現了前高后低走勢,以上便是繭絲綢行業數據統計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繭絲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繭絲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