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綢是重要的傳統產業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地位以及歷史文化價值。我國繭絲綢桑園主要分布在廣西省、四川省、雲南省等地,廣西省桑園面積達318.4萬畝,以下是繭絲綢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我國繭絲綢行業歷史悠久,從唐朝開始就有以養蠶、種桑、制絲和絲綢行業產業鏈存在,絲綢更是我國自古以來商品的典型代表之一,古代絲綢之路就是我國絲綢出口的典型代表。繭絲綢行業分析指出,我國絲綢繭絲綢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集原材料供應,絲綢製造加工和成品流通的完整產業鏈。
根據繭絲綢行業產業布局數據,2019年廣西省桑園面積達318.4萬畝,占全國桑園面積的29%,全國第一;四川省桑園面積195萬畝,占全國面積的18%,位列全國前兩名。全國共有7個省市桑園面積超過50萬畝,分別是廣西、四川、雲南、陝西、重慶、浙江和安徽,總面積943.6萬畝,占全國桑園面的79%。
目前,受地理環境影響,我國桑園分布呈現西多東少的特點,且西部桑園面積占比逐步增長,東、中部逐漸減少。2019年,東、中、西部桑園面積分別為199.25萬畝、149.5萬畝和834.78萬畝,占比分別為16.8%、12.6%和70.6%,東部、中部地區占比較上年分別縮小1.53和0.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桑園面積占比擴大1.56個百分點。
分區域產量看,東中部蠶繭產量占比縮小、西部擴大。其中,東、中、西部地區蠶繭產量分別為11.72萬噸、4.45萬噸和47.39萬噸,占比分別為18.4%、7%和74.6%,東部、中部地區蠶繭產量占比較上年分別縮小0.3、1.6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擴大1.9個百分點。
分區域情況看,東、中、西部地區蠶繭收購量分別為9.56萬噸、4.48萬噸和46.89萬噸,東部、中部地區收購量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0.3%、15.1%,西部地區上升4.9%。繭絲綢行業產業布局指出,各地收購價格均有所上漲,其中,安徽、江西、陝西上漲最快,分別上漲50.6%、38%、34.3%,廣西、四川、雲南、廣東等主要省(區)價格漲幅均在20%
截止2019年,我國蠶繭產量為67.9萬噸,延續增長趨勢,較上年同比增長3.2%。我國是全球繭絲綢原料的主產地,蠶繭和生絲產量占全球產量的比例均超過70%,居世界第一位,繭絲和綢緞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產量和價格走勢,是我國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傳統行業之一。
展望2020年,我國繭絲綢消費主要集中在傳統絲綢產地杭州、蘇州及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主要絲綢品牌萬事利、凱喜雅、喜得寶、達利、繡娘、太湖雪等紛紛在城市中心、機場、商場大廈開設專賣店、旗艦店、展示店、名品店。此外,「網際網路+絲綢」也銷售模式逐漸成熟,線上絲綢消費快速增長,市場潛力不斷釋放,以上便是繭絲綢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繭絲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繭絲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