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蠶繭價格上漲影響,蠶農養殖積極性大幅提高下,我國蠶桑生產量增價跌,蠶農售繭收入持續增長,桑蠶繭產量62.8萬噸,生絲產量17.2萬噸,以下是繭絲綢市場規模分析。
我國繭絲綢行業具有悠久的歷史,繭絲綢行業分析指出,絲綢製造企業數量也由小規模作坊發展至具有規模效應的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牌效應逐漸凸顯,100餘年的絲綢工業發展逐漸走出了萬事利集團、華佳集團、達利集團等世界知名品牌,也走出了許許多多絲綢加工、絲綢代工的小規模企業。
根據繭絲綢市場規模數據,2019年全國桑園面積1184.9萬畝,較上年同期減少0.5萬畝。分區域看,東、中、西部地區桑園面積占比分別為16.2%、12.2%和71.6%,東部、中部地區占比較上年分別縮小0.2和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擴大0.3個百分點。
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中,絹紡和絲織加工企業數量最多。2019年,絹紡和絲織加工企業數量為331家,較上年減少23家,占全部絲綢行業規上企業數量的46.6%;其次為繅絲加工企業,數量為314家,較上年末減少57家,占全部絲綢行業規上企業數量的44.2%。
在行業的細分領域中,主營業務收入呈現兩增一降的局面。繅絲加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419.66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2.9%;絹紡和絲織加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329.11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7%;絲印染精加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57.15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8.8%。
繭絲綢市場規模指出,我國絲綢工業處於產能過剩狀態,隨著絲綢工業市場競爭逐漸充分,去產能步伐加快,一些規模較小的工廠逐漸關閉,我國絲綢行業企業數量也逐漸減少。2019年,我國絲綢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711家,較上年末減少86家,延續了近年來的下降趨勢。
目前,我國桑園種植地逐漸由東向西發生轉移。由於東部地區受到土地、勞動力成本等因素限制,桑園種植面積持續減少;西部地區積極發展蠶桑產業,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桑園面積穩步提升。東、中、西部地區桑園面積占比分別為 16.2%、12.2% 和 71.6%,東部、中部地區占比較上年分別縮小 0.2 和 0.1 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擴大 0.3 個百分點。
2020年年初,我國首台自主研發的單錠數字式生絲電子檢測設備正式交付江蘇華佳集團進行示範應用,實現了生絲檢測領域「機器換人」的重大突破,部分技術達到或超過國際同行先進水平。浙江巴貝集團研發的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設備,在產業化應用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已建成年產200噸鮮繭生產線並投產運行,以上便是繭絲綢市場規模分析。
更多繭絲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繭絲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