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局勢簡單變化、國內經濟增速加速等有利因素的影響,我國繭絲綢產業穩步增長,711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5.92億元,666家規模以上絲綢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7.93億元,以下是繭絲綢行業現狀分析。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繭絲綢行業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時期。根據繭絲綢行業分析數據,2019年全國桑園面積共計1184.91萬畝,與2017年基本持平;蠶種發種量1643.28萬張,同比增長2.5%;蠶繭(指桑蠶繭,下同)產量67.9萬噸,同比增長3.2%;蠶繭收購量65.84萬噸,同比增長4.5%,收購均價46.82元/公斤,同比下降1.1%。在全國20個蠶繭生產主要省市中,廣西、四川、雲南等12個省區市繭產量同比實現小幅增長,貴州、海南兩省產量增長幅度超過10%,江蘇、廣東、湖北等8個省市繭產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從繭絲綢產量來看,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生絲產量8.65萬噸,同比下降7.3%,絲綢產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占比總產量達66.2%。絲綢行業現狀指出,絹紡絲產量0.43萬噸,下降23.9%;蠶絲及交織物產量為5.16億米,下降0.1%;蠶絲被產量1215萬條,下降9.5%。
從繭絲綢價格來看,2019年我國干繭價格增長較2018年出現微幅收窄。2019年干繭均價為116.68元/公斤,同比上漲8.1%,增速同比收窄1個百分點。其中,生絲價格較上年呈上升態勢,2018年3A級生絲均價較上年上漲15.1%;5A級生絲均價較上年上漲14.8%。
從繭絲綢企業利潤來看,2019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203.57億元,同比增長5.5%;利潤64.83億元,同比增長7.75%,其中繅絲加工實現利潤35.24億元,同比下降0.08%,絲織加工實現利潤23.13億元,同比增長13.84%,絲印染加工實現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41.03%。
目前,我國繭絲綢行業虧損面為18.3%,較2017年擴大了7.5%。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3.3億元,較2017年擴大18.5%。分領域看,繅絲加工企業、絹紡和絲織加工、絲印染精加工企業虧損面分別為19.4%、16.9%和19.7%,虧損面增幅均高於全國紡織工業企業平均水平。
為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和區域結構,推進繭絲綢業的區域化協作和專業化分工。絲綢行業現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商務部等八部委《關於進一步促進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商運發〔2013〕358號),編制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1、加強研發創新,增加供給品種。加大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分析與挖掘力度,樹立「以需定產」思維,加強絲綢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等方面創新,積極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豐富和細化產品種類。加快複合型、差異化、功能性新型絲綢纖維和含絲紡織產品開發,推動絲綢產品更新換代。發展裝飾、保健、產業用絲綢大類產品,積極拓寬市場領域,滿足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
2、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品品質。圍繞生產加工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低等難題,大力推進新型裝備的改造與研發,加快新一代蠶種自控催青設備、桑枝剪伐設備、蠶室溫濕度調控設備、省力化飼養設備、蠶繭收烘設備、智能化繅絲設備、生絲電子檢測等關鍵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加快絲綢產業信息化改造步伐,推廣產品加工過程在線監控檢測、電子織造、數碼印染等先進技術。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增強絲綢工業核心競爭力。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繭絲綢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更加堅實,也面臨激烈競爭和艱巨挑戰。只有準確把握行業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主動適應產業新形勢、滿足市場新要求,提升供給能力和要素生產率,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化挑戰為機遇,迎來新的發展,以上便是繭絲綢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繭絲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繭絲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