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石油公司紛紛部署相關工作,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工作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取得了顯著進展。25日,中海油宣布在渤海海域發現一個超千億方的大氣田,是該區域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氣田。同日,中石化宣布旗下順北油氣田創下亞洲陸上鑽井的最深紀錄,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世界先進的超深井鑽井技術。記者另從中石油獲悉,其首個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平台近日也通過驗收並投用。
中國油企正在大舉提升國內油氣開發力度,以應對油價的上漲和未來全球市場的競爭。隨著開採技術的進步,國內緻密油、緻密氣、頁岩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產量會不斷提高,上游勘探開發有望掀起一輪熱潮。
據中海油有關人士介紹,位於我國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的渤中19-6氣田近日測試獲得優質高產油氣流,確定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000億立方米,可供百萬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
「近年來,中海油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勘探發現了渤中19-6大型太古界低潛山圈閉天然氣藏。這也是渤海灣盆地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天然氣田。它的成功發現是增強華北地區天然氣保供能力、能源保障的重要突破。」中海油集團副總經理袁光宇說。
目前,渤中19-6氣田試驗區已開工建設。渤中海域距京津冀地區僅100多公里,相關資源開發後可直接通過已有天然氣管道進入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渤海灣地區發現大型天然氣儲藏意義重大,不僅打破了國外多項技術壟斷,提供了寶貴氣源,且有望在當地掀起新一輪油氣勘探熱潮。
巧合的是,中石化新聞辦昨天也披露,中石化西北油田所屬的順北油氣田創造了一項新紀錄:順北鷹1井完鑽井深8588米,創下亞洲陸上鑽井的最深紀錄,相當於從8844米的喜馬拉雅山主峰峰頂打到山腳,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世界先進的超深井鑽井技術。
塔里木盆地地質構造特殊且複雜,其中順北油氣田埋深普遍大於8000米,經鑑定為亞洲陸上最深油氣田。
記者另從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獲悉,中石油首個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平台(成藏子平台)近日已通過集團科技管理部驗收並平穩運行兩個月。
該平台是中石油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工程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勘探開發研究院已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研究、開發研究等方面建設標誌性實驗設備,將有利於推進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及商業化開發進程。
「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有著特殊的國內外背景,也出於提升中國油氣資源潛力的綜合考慮,是一項戰略部署。」中國石油大學專家劉毅軍教授昨天對上證報記者說。
在他看來,石油巨頭們紛紛加大上游投入的另一層背景是提升未來在全球油氣市場的競爭力,後者細分的話包括資源、技術、項目等。
目前我國石油企業已與外國公司簽訂了200多項石油合同和協議,以歐美大型石油公司為主的一大批外資大中型石油公司和專業公司進入我國油氣領域,投資發展的重點是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製、成品油營銷等。例如,道達爾、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參與的4個煉油項目已建成、正在建設或正在推進中。外資在華已簽約或達成意向性合約的合資建設加油站數目已達4300個,已建成加油站2000多個,約占全國9.72萬座加油站的2.1%。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以形式多樣、資源導向、項目多元、專業開發為特點的境外油氣投資、油氣國際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油氣行業作為先行者,「走出去」的步伐邁得更快。截至2017年底,我國企業共擁有210個海外油氣項目,多達27家中國石油企業,包括廣匯、傑瑞等23家民營企業,海外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合作方式看,既有單純的資本投資,又有資產投資,參與具體項目合作等,合作領域方式趨向多樣化。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油氣企業「走出去」正在發生大轉變:從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一國保障思維,轉變為著眼亞洲共同安全;從追求規模速度轉變為製造標準、技術、人力資本的全方位走出去;從被動適應國際貿易規則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和定價中心建設。
價格機制是油氣體制中最核心和關鍵的環節,價格改革也一直走在最前列,效果最為顯著。
抓住國際油價震盪下跌的機會,2013年3月國家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核心內容是縮短調價周期,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將汽、柴油價格調整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同時取消了國際市場油價波動4%才能調價的幅度限制。此舉被稱為是成品油價格走向市場化的關鍵一步,此後成品油價格機制化調整成為常態。
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思路,從2013年起,我國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穩步快速推進。首先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比例。2013年放開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價格,2014年放開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2015年放開了除化肥企業外的直供用戶用氣價格。2016年先後放開化肥用氣價格,儲氣服務價格和儲氣設施天然氣購銷價格。2017年明確所有進入交易平台公開交易的氣量價格由市場交易形成。截至2017年,占國內消費總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氣價格實現由市場主導形成。第二是逐步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將天然氣價格管理由出廠環節調整為門站環節,實行最高上限價格管理,並將定價方法由「成本加成」定價改為「市場淨回值」定價,建立起天然氣與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第三是改革管道運輸定價機制,構建輸配領域全環節價格監管體系。
更多油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油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