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豐鎮市正以科技驅動農業變革,通過建設溫室大棚數位化系統、發展有機生態農場、延伸產業鏈條等舉措,在傳統種植基礎上構建起現代化設施農業體系。當地依託物聯網技術優化農業生產環境,結合多元化產業模式提升附加值,探索出一條綠色高效、城鄉聯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豐鎮市巨寶莊村番茄小鎮,連片溫室大棚內紅番茄掛滿枝頭,農戶們正熟練採收。園區引入智能化物聯網控制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強度及土壤PH值等關鍵指標,實現環境參數的精準調控與設備遠程自動化管理。這種科技賦能的種植模式有效提升了作物品質和產量穩定性,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
距番茄小鎮不遠處的綠康源生態農場,將有機種植與休閒業態深度融合。園區建成165座標準化溫室大棚、3座智能化溫室及36座春秋棚,培育出100餘種有機蔬菜、15種特色水果和多個雜糧品種,並連續8年通過有機認證。在此基礎上,農場進一步拓展功能板塊,配套建設鄉村樂園、有機餐飲中心、研學教育基地等設施,形成"種植+旅遊+教育"的綜合發展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豐鎮市持續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打造規模化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當前全市已培育多個技術先進、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並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傳統種植模式效率。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規劃目標,到2025年全區將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同步改造老舊棚室5.6萬畝;至2030年建成布局合理、裝備先進的現代設施農業體系,推動"菜籃子""果籃子"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豐鎮市的實踐表明,通過科技賦能傳統種植、延伸產業鏈條、強化政策支撐,設施農業正在成為驅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從環境智能調控到有機產品認證,從單一生產轉向綜合開發,當地探索出一條以綠色化、數位化為特徵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路徑,為內蒙古乃至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樣本。隨著區域規劃逐步落地,這種融合創新的發展模式將持續釋放農業新質生產力,助力打造城鄉經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