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氣候挑戰與能源需求升級背景下,低溫極端環境對燃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嚴苛。中國石化塔河煉化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技術革新,在新疆庫車市建成的低凝柴油改造項目,不僅解決了極寒地區冬季能源供應難題,更以突破性工藝推動了區域產業鏈效能提升。該項目自2024年8月啟動建設,並在同年11月中旬完成投產,成為保障西北能源安全的關鍵工程之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柴油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塔河煉化通過技術升級,將原有常壓焦化裝置的原料調配工藝改為新建分餾系統,成功實現-35號低凝點柴油年產能22.12萬噸。這一創新大幅提升了新疆及周邊地區冬季燃料供給能力,尤其滿足了阿爾泰山脈、帕米爾高原等極寒區域對低溫燃料的需求。相較於傳統工藝,新裝置可使柴油凝固點降低至零下35℃,顯著增強極端氣候下的能源可靠性。
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多重技術挑戰:安全風險管控方面,通過三維動態管理模型,在設計階段預判高危環節;施工中採用「領導帶班+雙監護」模式,實現高空作業與受限空間操作的零事故推進。為解決新舊電力系統兼容難題,工程團隊分三階段優化電氣架構,確保設備運行穩定性。此外,面對僅4個月的極限工期,通過設計採購並行、資源彈性調配等策略,最終提前完成建設目標,刷新同類項目行業速度紀錄。
在質量控制上,塔河煉化參照國家級實驗室管理體系,每日對柴油凝點、調和比例及雜質含量進行全鏈條檢測。數據顯示,成品柴油關鍵指標合格率達99.8%,充分滿足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低溫燃料標準,並為本地航空煤油生產預留了原料調配空間。
該項目的投產不僅優化了煉化企業的產品結構,更通過低凝柴油與航空煤油的原料互補,形成「資源—加工—應用」的高效閉環。據測算,新增產能可滿足新疆冬季約60%的偏遠地區能源需求,並為中亞國家出口市場提供穩定供給。同時,工藝改進使裝置綜合能耗降低12%,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綠色發展的雙重突破。
總結
塔河煉化低凝柴油改造項目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在嚴苛質量標準下攻克工程難點,成功將新疆能源保障能力推向新高度。其產能提升、產業鏈協同及低碳實踐的多維價值,不僅為極寒地區民生與工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更為我國能源安全戰略在西部地區的落地提供了可複製的範本。隨著區域經濟持續增長,這一項目的戰略意義將進一步凸顯。
更多柴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柴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