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劑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偏低,導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偏低
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企業大多規模偏小、產品結構雷同。不少企業的生產廠房簡陋、設施陳舊、生產工藝落後,有的企業就是標準的家庭小作坊。例如,一些食用香精生產企業,因自有資金不足,就在一些比較隱蔽的場所,租賃幾間破舊的平房,買一兩個產品配方、生產工藝資料和幾個配料桶,再招幾個工人,便土法上馬,生產香精。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食用香精,不僅會給操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環境帶來嚴重的危害,而且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難以合格,無法保證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用戶一旦用了這樣的產品,將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部分中小型添加劑企業,由於負責人的素質不高,不重視技術人員的作用,幾乎沒有設置「開發新產品」這個崗位,而是花錢簡單地買幾個產品配方來,然後模仿生產。這樣模仿的結果是,市場上的普通產品泛濫、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少,為了搶奪市場份額,一些企業便採取惡意降價的策略,使得添加劑的利潤一降再降,導致行業整體利益受損、行業發展缺乏後勁。
由於一些中小企業缺乏優秀的技術人員,對買來的配方和工藝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導致做出來的產品質量越來越差,客戶也就越來越少。
二、添加劑企業的推廣應用力量不足
食品添加劑是一種原料,不是用來直接吃的終端消費品,只有很好地用於食品生產之中,才能體現它的價值。由於食品添加劑的品種眾多,特性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一個食品企業在正式使用其所需的添加劑之前,要想將每種添加劑的應用方法弄清楚,既不現實,也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添加劑企業就應該主動向食品企業即用戶介紹某種添加劑產品的特點、作用、用法及用量,並教會用戶如何使用,以達到成功發展客戶的目的。但是,由於許多中小型添加劑企業重生產,輕技術服務,缺乏相應的應用技術和應用人才,即使靠模仿手段生產出了好的產品,也難以做大市場。因為,技術服務是一項較複雜的工作,不僅要求技術服務人員具有添加劑方面的知識,還要求技術服務人員懂得相應的食品配方和生產工藝,另外,對技術服務人員的溝通技能也有較高的要求。
三、政府的監管措施不力
首先,對食品添加劑進行管理的部門很多,包括衛生、質檢、工商、食藥監局、行業協會等。管理部門過多,容易產生不協調的問題。而且,有些部門對添加劑了解不多,很難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有時還會鬧出常識性錯誤。其次,政府的很多監管工作停留在表面。監管部門對某種食品添加劑發放衛生許可證之前,主要查看企業的生產環境和書面材料等是否符合要求,至於添加劑的日常生產和流通、應用領域的實際情況,則很少監管。另外,相對於迅速擴大的添加劑行業而言,原有的行政監管力量也顯薄弱。
四、媒體的片面宣傳
長期以來,非專業媒體關於食品添加劑的正面宣傳很少,廣大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存在偏見,加上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片面報導,使得添加劑的推廣難度變大。
更多添加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添加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