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玩轉數字時代的5大營銷邏輯

玩轉數字時代的5大營銷邏輯

2013-01-01 10:00:11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數位化」對於企業的營銷帶來新的挑戰,企業需要面向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者,適應新的數位技術和傳播環境探索營銷創新的邏輯,並要學會在數位化時代,與消費者建立深層的關係和沉澱品牌價值。我認為,營銷人面對數字營銷需要把握5大營銷邏輯。

  第一,失控:瓦解與重建。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失控的時代,品牌原有的規則已經被網際網路消費者瓦解。數字時代,企業利用傳統媒體所積累的品牌根基,很可能因為網際網路的一個不經意的小事件而被瓦解。

  比如,電商的促銷以及「雙十一」這樣的節日就把很多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瓦解了,很多消費者都是衝著那天的便宜的產品去的,但是「雙十一」結束後,有的品牌可能並不會繼續被消費者關注。

  對於品牌而言,面對這種瓦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忠誠度甚至美譽度被瓦解的過程中去思考重建,即如何在數字平台上沉澱品牌的價值。今天,網際網路讓品牌更加透明化,而消費者與品牌的關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關係,因此,品牌一定要考慮網際網路時代的數位化的語境,通過數位化的語境,與消費者建立一種更加平等的互動關係。

  第二,共生共創:粉絲稱王的時代。

  在社會化傳播的當前,「粉絲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熱點。那麼,粉絲意味著什麼?如今的大眾消費者已經破碎,被分割化了,傳統營銷時代的所謂「大眾」已經不存在了,消費者更多會因為共同興趣、生活方式、態度、內容偏好等,重新進行聚合,精眾的時代來臨。

  消費者的需求會在網際網路上表現出來:他們會主動提出需求,甚至參與產品創意,包括提出新的C2B的個性化「定製經濟」都將是未來的趨勢。這就是品牌必須要重視的「粉絲經濟」。正如《小時代》和郭敬明以非職業導演的身份一下子攪亂了職業導演的電影市場,而小米科技也傍著「米粉」成功上位一樣。

  第三,無爭議,無營銷。

  很多企業都擔心在網際網路上會被消費者攻擊,因為信息無限透明化了,其實這種擔心都是多餘的,在網際網路時代,品牌「有性格」比品牌「完美無缺」更能贏得消費者的支持。

  如今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更希望獲得品牌的真實性,也就是「真性情」品牌,特別是80後和90後,他們認為「不裝的品牌才是好的。」數字時代,所謂的品牌獲了多少專利、得了多少獎,消費者已經不再關心,消費者關心的是你有沒有性格。

  因為沒有爭議就沒有營銷,比如360跟騰訊的「3Q大戰」,360和小米的鬥爭;再比如,京東大戰蘇寧國美如此等等,這就是數字營銷的規則,企業要學會主動製造營銷內容和話題。

  第四,企業需要學會實時化生存。

  數字時代,品牌是一種對話,品牌還是一種情緒,因此品牌要同消費者展開實時的交流和溝通,進而創造品牌營銷機會。

  企業一定要跟消費者進行實時的對話,比如星巴克的賣萌鬧鐘,讓星巴克一直伴隨消費者入眠,並在早上叫醒消費者去星巴克吃早餐;另外,品牌一定要能善於藉助社會情緒,公眾情緒來進行營銷,才能收穫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第五,內容營銷影響消費行為。

  數字時代的重要趨勢是廣告公關化,公關內容化,營銷內容化。因此,企業一定要輸出自己品牌化的內容。全球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現在有90%的企業和機構都在用內容營銷,內容營銷能夠來產生3倍於傳統營銷的回報率。

  數字時代的內容輸出更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正如很多消費者是通過一篇文章而不是通過一個廣告了解公司。數字時代,消費者對品牌擁有支配權,消費者自己會創造對品牌的一些想法。因此,在數字時代做營銷,要從產品到內容。

  隨著數字媒體、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整個營銷模式和方法都在發生變化,這讓傳統的營銷模式面臨極大的調整。不管是品牌,還是營銷服務商,都要創新營銷方法和模式。數字時代的營銷,需要企業和品牌有更長遠的規劃,同時也需要有更貼合數字媒體特點的系統化思考。

更多營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營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