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最新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已超1.3萬億元,較2024年增長約28%。在政策持續加碼和資本密集投入的雙重驅動下,人工智慧技術正加速滲透製造業、醫療、金融等關鍵領域,形成"AI+行業"深度融合的新發展格局。各地政府通過設立百億級產業基金、優化考核機制等組合拳,推動人工智慧從技術研發向規模化應用躍進。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以來,安徽、河南、廣西等地密集出台專項支持政策,加速構建人工智慧資本生態。安徽省設立總規模不低於200億元的省級人工智慧主題基金,並鼓勵市國資平台發起子基金;河南省通過30億元產業基金探索投補聯動機制;廣西則規劃組建100億元母基金及三大類功能基金群。這些舉措旨在解決AI企業"融資難、周期長"痛點,為技術研發和場景落地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數據顯示,2025年Q3季度人工智慧領域新增股權投資規模達876億元,其中政府引導基金貢獻占比超40%。產業基金通過資本槓桿撬動社會資本比例平均達到1:4.5,有效緩解了早期AI企業的融資壓力。專家指出,這種"耐心資本+戰略投資"的組合模式,正在重塑人工智慧創新生態。
各地政府依託自身產業基礎打造特色賽道:安徽聚焦通用大模型賦能製造業轉型,河南強化農業智能化場景應用,廣西則側重跨境數字貿易領域。這種差異化布局使全國AI產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2025年1-8月新增人工智慧相關企業數量同比增長63%,區域集聚效應顯著。
政策層面的創新同樣值得關註:安徽省建立容錯免責清單,允許基金在可控範圍內突破傳統考核標準;廣西提出以長期價值替代短期盈利指標的評價體系。這些制度設計為高風險、長周期的基礎研究提供了試錯空間,推動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
面對產業基金"退出難"問題,多層次資本市場正在形成解決方案。2025年上半年,通過IPO退出的人工智慧項目占比提升至18%,S基金交易規模突破3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倍。政策鼓勵的併購重組路徑使產業鏈整合效率顯著提高。
在風險分擔方面,國有資本考核體系已從"保值增值"轉向"戰略價值導向",允許用成功項目的超額收益對沖失敗項目損失。同時,各地通過完善國有資產定價機制、規範交易流程,在提升退出靈活性的同時嚴防資產流失。這種市場化與規範化並重的管理模式,為人工智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來看,2025年人工智慧市場呈現政策引導、資本賦能、區域競合三重特徵。隨著考核評價體系和退出機制的不斷完善,預計到2026年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8萬億元,形成技術-資本-場景良性循環的新生態。未來競爭焦點將集中在底層技術創新與商業化落地效率上,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