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中國人工智慧技術正加速滲透至經濟社會各領域。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我國算力總規模已突破302EFLOPS,位居全球第二;AI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長超6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預計達萬億量級。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意見》,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人工智慧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以剛剛閉幕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為例,375家參展企業中超過60%展示了「人工智慧+」相關產品和服務方案,涵蓋智能機器人、AI大模型交互等前沿應用。例如,某科技公司推出的個知·智能工作站(GAI Station)預裝了寫作助手、深度搜索等工具,可在十分鐘內生成萬字行業研究報告,顯著提升辦公效率。
從企業實踐看,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已帶來實際效益。2025年上半年,海光信息因高端處理器產品在大模型領域的廣泛應用,淨利潤首次突破10億元;工業富聯AI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速超60%,雲服務業務增長更達150%。行業分析顯示,人工智慧正在通過算法優化、場景適配等方式提升企業競爭力,並推動訂單量與業績同步攀升。
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支撐,我國算力建設持續加速。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全國算力總規模已達302EFLOPS,國家樞紐節點布局進一步優化。政策層面,發改委通過發放「人工智慧券」降低企業研發成本,並鼓勵超大規模算力集群建設。例如,某頭部企業在貴安、烏蘭察布等地部署了CloudMatrix 384超算節點和災備雲中心,為央國企提供高穩定算力服務。
國家數據局強調,未來將推動算力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賦能AI+交通、醫療等領域。「讓算力深度融入國計民生」成為核心目標。例如,在智能駕駛領域,部分企業已通過自研算法開發出具備低空監測、車載交互功能的紅外產品,並在多個場景獲得訂單增長。
人工智慧與消費領域的融合正催生新業態。2025年,智能終端設備如網聯汽車、智能家居等加速普及,構建了全場景智能交互環境。專家預測,到2035年,中國AI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6.63萬億元,其中新產品創新(如元宇宙、腦機接口)和消費體驗升級將成為重要驅動力。
從需求側看,人工智慧通過拓展服務場景與產品形態,加速消費結構優化。例如,在醫療領域,AI輔助診斷系統正提升基層診療效率;在零售行業,個性化推薦算法推動精準營銷。政策層面亦明確支持「人工智慧+」激活內需市場,形成體驗化、情感化的新型消費需求。
人工智慧驅動增長與變革
2025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通過六大重點行動的實施,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共同構建了技術落地的完整生態。從算力基建到千行百業的應用滲透,再到消費端的持續擴容,人工智慧正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的核心引擎。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場景深化,其對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賦能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