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最新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信託業管理資產規模突破21萬億元,其中普惠型信託產品占比提升至38%,較2024年同期增長近9個百分點。在政策推動下,特殊需要信託、不動產信託等創新業務成為競爭焦點,頭部機構通過差異化服務搶占市場先機。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行業動態及數據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信託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信託業加速向普惠金融轉型,圍繞特殊群體關懷、養老服務、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在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時開闢新的增長空間。隨著監管政策持續優化和市場需求多元化發展,信託機構正通過制度創新和服務升級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地區落地首單特殊需要信託後,全國已有超過15個省市跟進試點。該業務聚焦殘障人士、失能老人等群體,通過設立專屬信託帳戶整合資產與社會資源,實現財產閉環管理與精準服務對接。截至2025年上半年,相關業務規模突破50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占比超60%。部分機構進一步探索「信託+保險」「信託+慈善」的複合模式,將風險緩釋與公益屬性融入產品設計,顯著提升市場滲透率。
2024年8月《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修訂後,上海率先建立不動產信託登記制度,並於同年6月落地全國首單「現金+不動產」家庭服務信託。統計顯示,此類產品規模在2025年上半年達到12億元,戶均資產配置約300萬元,覆蓋房產估值占比較傳統模式提升45%。政策紅利推動下,頭部機構加速布局不動產信託業務,預計未來三年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級。
2024年6月推出的安養服務信託帳戶,通過信託制度解決老年人財富傳承及失能照護問題,截至2025年中已覆蓋超8萬個家庭。行業數據顯示,養老相關信託產品占比從2023年的17%升至當前的26%,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需求尤為活躍。機構依託「信託帳戶+健康管理」模式,將服務場景延伸至醫療、護理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科技金融領域,2024年6月全國首單公司化運營的智慧財產權服務信託(臨床轉化)落地後,相關業務規模快速擴張。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醫療健康類信託項目同比增長130%,其中臨床研究成果的商業化轉化率提升至42%。該模式通過信託架構實現智慧財產權資產證券化與風險隔離,為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提供從研發到產業化的一站式服務。
競爭趨勢與未來展望:數智化與普惠化雙輪驅動行業轉型
當前信託業的競爭已從傳統通道業務轉向場景化、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比拼。數據顯示,2025年頭部機構在金融科技投入上平均增長30%,推動智能資產配置和客戶服務效率提升40%以上。未來行業將持續深化「信託帳戶」體系應用,通過家庭服務信託、預付資金監管等產品實現「千家萬戶」的普惠覆蓋,並依託養老金融、公益慈善等領域進一步釋放社會價值。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市場需求升級,信託業有望在2025年底將普惠型業務占比提升至45%,成為支持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多信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