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7月以來,多晶矽期貨及現貨價格持續攀升,這一趨勢與近期政府引導的光伏行業"反內卷"政策密切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多晶矽價格已從7月初的3.47萬元/噸上漲至4.17萬元/噸,但市場供需基本面仍存在結構性矛盾。本文將結合最新統計數據及政策背景,分析多晶矽行業的現狀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多晶矽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工信部於7月3日召開的光伏企業座談會成為近期市場轉折點,會議明確要求企業"不得以低於成本價銷售產品"。據行業統計,國內主要多晶矽生產商已響應號召,拒絕低價競爭行為。例如,兩家企業在聲明中強調其生產及銷售活動嚴格遵守政策與市場規則,7月以來未出現低於成本的出貨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價格調整並非全行業同步推進:具備自備電廠等成本優勢的企業可維持4.0萬元/噸以下報價,而部分綜合成本較高的頭部企業則以4.9萬元/噸高價成交。這種分化反映了政策執行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下的複雜博弈狀態。
根據行業監測數據,自2025年2月以來多晶矽庫存持續下降,6月份供應缺口達1.62萬噸(需求11.92萬噸 vs 供應10.30萬噸)。然而進入7月後供需關係逆轉,預計當月產量將增至11.20萬噸,而組件端需求卻降至10.95萬噸。這種"供過於求"的結構性變化源於:
當前市場對供給側改革的期待持續升溫,潛在措施可能包括:設定最低銷售價格(普遍預估在4萬-4.5萬元/噸區間)、產能收儲或整合尾部企業等。然而,截至7月20日,政策細則尚未最終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多晶矽價格較月初上漲超過20%,但實際成交量仍不理想。買方市場呈現謹慎態度,主要以調整老舊訂單為主,並未出現大規模採購潮。這種"價漲量滯"的局面凸顯了行業在政策引導與市場化定價間的平衡難題。
2025年第三季度多晶矽產業正經歷關鍵轉型期: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調控試圖遏制惡性競爭;另一方面,供需關係的動態變化仍需市場機制進一步消化。未來行業發展將取決於三方面因素——最低價銷售標準的明確執行、產能與需求的再平衡進度,以及企業成本管控能力的持續優化。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雙重作用下,多晶矽行業有望逐步走出"內卷"困境,但短期內仍將面臨價格波動與結構性調整的挑戰。
更多多晶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多晶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