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甦及國內消費需求回暖,中國主要樞紐機場在技術升級與客貨流量恢複方面展現出顯著潛力。當前數據顯示,2025年6月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已接近疫情前水平,疊加免稅政策調整與商業業態優化,機場板塊正迎來結構性機遇。本文從運營數據、技術特點及行業趨勢三維度展開分析,並結合宏觀經濟環境探討未來增長空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機場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國內主要上市航司的國際及地區ASK(可用座位公里)較2019年同期全面反彈。其中,吉祥航空國際航線運力已超出疫情前水平154.76%,春秋航空達80.08%;白雲機場、上海機場等樞紐機場的國際旅客吞吐量恢復率均超90%,深圳機場更突破100%。國內航線方面,除首都機場外,其他主要機場客流恢復率普遍超過115%,顯示內需市場持續回暖。
技術特點:
受益於「924一攬子政策」對消費提振的帶動效應,2025年樞紐機場有稅零售客單價較疫情前增長約30%,尤其在奢侈品領域表現突出。例如,北京大興機場引入多個國際重奢品牌旗艦店,推動高端消費占比提升至18%;上海虹橋機場通過智慧導購系統實現商鋪坪效翻倍。
技術特點:
儘管行業預期未來免稅扣點率將回落至35%-40%區間(疫情前峰值為48%),但通過以下技術創新可部分抵消利潤率壓力:
數據顯示,2025年6月樞紐機場免稅銷售額同比增18%,但單店坪效同比下降9%(主因競爭加劇),顯示技術升級對商業模型優化的迫切性。
當前國際油價穩定在65.85美元/桶,較2019年上漲14%,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7.1371為近三年低位,利好出口導向型物流業務。機場依託貨運樞紐功能強化跨境服務能力:
2025年機場行業呈現「流量恢復+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特徵。國際線客貨運輸的高增長為業績提供基礎支撐,而免稅政策調整倒逼商業生態革新,重奢品牌入駐、數據化運營等新技術應用則成為價值重構的核心變量。儘管短期扣點率承壓,但樞紐機場憑藉區位優勢與數位化基建,有望在2025下半年至2026年實現盈利彈性釋放。建議投資者關注客流量回升確定性高且技術投入領先的標的,把握行業周期上行機遇。
風險提示:國際航線審批進度、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貨運中斷、油價匯率劇烈波動均可能影響機場運營效率與收益水平。
更多機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