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經濟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背景下,2024年中國民航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低空領域開放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省市結合地方特色探索空域管理創新。紹興作為浙江省11個「先飛區」試點城市之一,在政策支持下率先布局低空經濟產業鏈,通過整合機場周邊產業資源、優化空域使用效率,構建起涵蓋製造、物流、文旅等多場景的立體化發展生態。據行業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紹興憑藉先發優勢正加速搶占這一萬億級賽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機場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依託國家關於通用機場建設及空域管理改革的政策紅利,紹興越城區以266億元投資規模打造低空經濟配套產業園,目前已落地18個產業鏈項目。通過引入縱橫股份等頭部企業,當地加速形成無人機研發、製造到場景應用的完整閉環。例如中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填補「紹興造」技術空白,其生產所需的複合材料、電機電控系統均來自本地傳統製造業轉型企業,實現產業協同與空域資源的雙重優化。
相較於擁有民航或軍用機場的城市,紹興越城區憑藉「零機場管制」的獨特條件,在空域管理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區域內90%面積屬於適飛區,全年超300天可開展常態化飛行作業。這一天然優勢吸引了AS700載人飛艇等創新項目落地,並支撐起低空物流、文旅觀光等多元化場景——如開通長三角首條城際低空公交航線,單日最大客流突破200人次。數據顯示,該區域無人機年飛行架次已超4000次,驗證了非機場區域發展低空經濟的可行性。
面對城市低空環境複雜的氣象擾動和動態障礙物挑戰,紹興聯合科研力量研發「物理AI」低空管理平台,通過實時感知系統實現飛行器軌跡追蹤與風險預警。這一舉措不僅響應了民航局關於《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建設指南》的要求,更在2024年越城區發布的全國首個區縣級「三網規劃」(航路、基建、飛服)中得以制度化落地。未來計劃以縣域為單元建立低空綜合指揮體系,推動全市域數據互聯與跨區域協同管理。
紹興的實踐表明,在機場政策及環境及機場行業資訊深度融合下,低空經濟已從概念走向規模化應用。通過整合傳統製造業轉型資源、利用無機場區域的獨特空域條件,並藉助數位化技術築牢安全防線,該市不僅實現了產業鏈的快速集聚,更探索出一條可複製的城市能級躍升路徑。隨著2025年更多國家級空域開放政策落地,紹興經驗將為全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樣本。
更多機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