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造船業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導致市場供大於求,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造船行業接單減少,船價下降,直接導致了全行業的效益下降。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07年,全世界成交2.8億噸船舶,這一成績刺激了中日韓幾個國家的造船能力。尤其是中國,央企、民營企業都大量進入.到2010年,我國造船能力已達到了6600多萬載重噸,與全球新船年需求量基本持平。
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加上全球船舶市場的降溫,導致我國造船業普遍性的「一單難求」。就企業接單量來看,2013年還差50%至60%的生產缺口。中船重工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今年很長時間都沒有接到新的訂單。
隨著船舶市場的降溫,船價下跌導致了船企利潤空間被擠壓。前幾年市場景氣時,造船利潤在20%以上,現在造船市場贏利只有3%至5%,有的甚至是盈虧平衡。2007年一條9.3萬噸的散貨船價格約為3.5億元人民幣,現在只有2.5億元,價格下滑了30%。
我國造船行業產能效益過慢原因
一、技術仍落後於人
2010年,我國造船業接受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和載重噸量三大指標,已經超過韓國和日本,坐上世界造船業的第一把交椅。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造船業並未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面,與韓日等國仍有差距。
我國造船業產能過剩其實是結構性過剩的問題,目前,我國船企建造的船型多以油輪、散裝船等低附加值船型為主,大型貨櫃船、液化天然氣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附加值船舶建造能力不足,如液壓天然氣船舶,目前我國只有一家船企能夠建造。
據介紹,我國船企建造的船舶中,60%至70%都是低附加值的散貨船,而韓國散貨船隻占船企總造船量的20%左右;我國建造的船舶中,只有10%是貨櫃船,而韓國占的比例達到了20%左右。
同時,我國造船業存在著投入產出低、生產效率低、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中相關專家介紹,就投入產出的噸鋼利用率方面,日本消耗一噸鋼可產出4.8萬元,我國消耗一噸鋼可產出3.8萬元到4萬元,遠低於日本的鋼材利用率;
a、生產效率方面,我國船廠建造一個修正噸需要30到35個工時,而日本韓國只要15到20個工時。
b、人均產出噸位方面,我國每個勞動力每年產值只是日本韓國的1/3到1/2。產業集中度方面,2010年,我國前5名完工量最大的船企,造船量占全國總造船量的34%,這一數字韓國是74%,日本是49%。
二、船舶配套裝備低
船舶配套設備分為船舶動力設備、甲板設備、艙室機械、通訊導航、內裝修設備等5種。其中,動力設備發動機是船舶的「心臟」,目前全國船用發動機企業數量不到10家。
我國以散貨船等為代表的三大主流船型的本土配套率只有55%到60%,而客滾船、液化天然氣船舶等高技術船舶的本土配套率只有30%,而日本達到了95%到98%,韓國是也達到90%到95%。
未來幾年或重新洗牌
目前我國造船業主要面臨人民幣升值、貨幣政策從緊、人力成本增加、鋼材價格不降反升等4個問題的困擾。在今後幾年內,我國造船行業或者將重新洗牌,一些企業或將倒閉。
據介紹,人民幣近幾年來升值了20%以上,我國出口船單都是以美元和歐元為支付方式,其中美元占了絕大多數,船價的70%左右都是美元結算,這意味著船價的20%左右要折進去,如果算上企業為了躲避風險而以歐元結算,那麼至少也有15%。
其次資金方面的壓力很大。利率的上升,給造船企業的融資成本至少帶來5%-6%的上升。造船企業是資金、技術、人才密集的行業,2008年前,市場好的時候造船利潤率有30%左右,而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匯率和準備金、利率的不斷上調,給行業的影響非常大,利潤率普遍不高。目前雖然是後金融危機時代,但是市場總體運力過剩,世界經濟的復甦對於航運業的拉動信號並不明顯,現在的船價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35%-40%。按照企業今年上半年接單的情況看,總體利潤測算下來最好也就是3%-5%,如果實際測算,算入人工工資、匯率變化等,可能還要下滑。
第三、人力成本增加。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有關人士介紹,之前企業給員工的工資增幅承諾為10%,但按今年造船的情況,這一承諾無法實現,而是下調到了8%。
第四、鋼材漲價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很大。船企造船周期一般為一年或者一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企業最怕按照一定的市場價格定價測算簽了單,鋼材就漲價,而且國際合同很難變更,企業只能自我消化。
業內人士預測,今後全球每年需求船舶量8000萬到1億載重噸,我國產能可能有50%以上的閒置。因此今後幾年,一批實力較弱,競爭能力不強的船企將被淘汰出局,中國造船業或將重新洗牌。
更多造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造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