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國內航運業面臨壓力 船機污染物排放國標有望年內出台

國內航運業面臨壓力 船機污染物排放國標有望年內出台

2015-01-01 17:21:49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被稱為船機污染物排放國標的《船舶發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測量方法(中國第一、二階段)》(下稱《船機標準》),8日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有望年內出台。這意味著,國內航運業將面臨新的環保壓力。

  記者從環保部獲悉,我國航空運輸市場除了對船舶排放的水和固廢污染控制方面沿用的標準進行修訂外,針對船舶的大氣污染控制標準方面目前尚存在空白,環保部正在制訂《船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重點控制造船過程中的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

  新標準適用於具有中國船籍在我國水域航行或作業的船舶,裝用的額定淨功率大於37kW的船用發動機,適用於船機的銷售、進口和投入使用環節以及船舶的銷售、進口和登記環節,新標準控制範圍不包括遠洋船舶。

國內航運業面臨壓力 船機污染物排放國標有望年內出台

  「船舶燃用高含硫量劣質燃油是造成污染排放的最大影響因素。」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介紹,目前,我國船用燃料消耗中有60-65%為船用燃料油,少量用輕柴油(普通柴油)。根據《船用燃料油》(GB/T17411-2012)標準,目前我國的船用燃料油硫含量在1至3.5%(10000~35000ppm),是國四柴油(含硫量50ppm)的200至700倍。使用高硫油的船舶如同燒著劣質煤、沒有尾氣處理裝置的「移動火電廠」,環境污染情況令人擔憂。

  熊躍輝介紹,新標準是我國首次發布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國家標準,將分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相當於汽車發動機和非道路發動機的第二階段排放控制水平,與我國船機排放現狀相比,PM排放將削減70%左右,NOx排放將削減20%以上;第二階段相當於車機和非道路排放的第三階段控制水平,PM和NOx將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分別進一步降低40%和20%。與此同時,為了控制船舶的SO2和PM排放,新標準中對船舶使用燃料做出了規定。

  參與起草文件的專家對記者坦言,中國擁有大、小天然河流5800多條,2010年底,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已達12.42萬公里;內河船舶60%分布在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其他分布在黑龍江、珠江流域,但目前我國船舶的排放控制技術水平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差距較大;內河船舶使用的燃油質量也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差距較大,船舶污染物排放嚴重造成我國內河及沿岸大氣環境質量較差。

  據環保部測算,截至2013年底,我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7.26萬艘,淨載重量2.44億噸。全球十大港口,我國占據八席,吞吐量約占全球四分之一。但同時船舶運輸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全國船舶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4%,氮氧化物排放量占11.3%。

  受船舶污染影響最大的是港口城市,其次是江河沿岸城市。上海市環保部門2012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船舶排放產生的SO2、NOx和PM2.5分別占到上海市排放總量的12.4%、11.6%以及5.6%。專家表示,船舶壓燃式發動機排氣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排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基本對人體健康都存在負面影響。

  熊躍輝表示,新標準生效實施後,船機的排氣污染物排放水平將進一步降低。按照近年增長趨勢,每年新增船機1000萬kW壽命期為25年計算。實施第一階段標準3年,所製造投入使用的這些船機,其船舶在全壽命期內將減排NOx約140萬噸,PM將近40萬噸;若實施第二階段標準3年,裝用這些船機的船舶在其壽命期內將進一步減排NOx約115萬噸,PM將近6萬噸。另一方面,標準中對於船用燃油使用的規定,將會獲得最顯著的環境效益。經估算,僅全國運輸船舶(不包括漁船),通過提高燃油品質,將使SO2排放每年削減約95萬噸,PM排放每年削減約11萬噸。

更多航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