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9日
近日,一起涉及學生在校意外受傷的案件引發社會對學校責任邊界的熱議。江蘇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中,一名12歲學生在放學時因樓梯摔倒導致牙齒損傷,法院最終認定學校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駁回了家長要求承擔侵權責任的訴訟請求。該案判決為校園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法律指引,明確了學校責任與合理限度之間的關鍵分界線。
案件顯示,某小學在日常教學中持續強化校園安全管理:通過常態化安全教育強調「不爭搶、不打鬧」,並在樓梯等重點區域設置黃黑警示線、張貼「小心台階」等提示標識。事故發生後,校方及時聯繫家長並陪同就醫,全程履行了應急處理義務。法院認定,學校已採取合理預防措施並盡到事後救助責任,符合法律對教育機構的安全管理要求。這一判決表明,當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安全管理達到法定標準時,即使發生意外事件也無需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校期間受傷,學校需首先推定存在過錯。但若能證明已履行教育、管理職責,則可免責。本案中,法院嚴格審查了學校的日常安全制度、設施標識及應急響應流程,最終認定該事件屬於不可預見的意外事故,且學校無過失行為。這一裁判邏輯凸顯了法律對教育機構責任邊界的核心判定標準——以「盡職」為前提,而非簡單歸咎於場所屬性。
長期以來,「校門即責任」的片面觀念導致部分學校過度謹慎,甚至限制正常教學活動。法院的判決通過具體案例劃清了法律紅線:教育機構的責任是有限且明確的,既不能等同於監護職責,也不應因結果倒推過錯。該案件釋放出重要信號——當學校已履行法定安全管理義務時,「誰受傷誰有理」的思維將不再站得住腳,這為校園正常開展體育、實踐等活動掃除了法律障礙。
該案判決的社會價值不僅限於個案爭議的解決。通過明確「盡職不擔責」原則,法院引導學校擺脫過度恐懼,將精力專注於教育教學本身。同時,這一裁決也提醒家長和社會理性看待意外風險:校園安全需多方共治,不能簡單將責任歸於教育機構。未來,隨著類似判例積累,有望形成更科學的校園安全管理評價體系,讓教育回歸促進成長的本質功能。
總結
無錫新吳區法院的判決為校園安全管理提供了典型範本,既遵循了法律對學校責任邊界的規定,也回應了社會對教育管理合理性的關切。此案警示我們:釐清權責關係並非弱化安全意識,而是通過精準界定各方義務,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的校園環境。唯有法律與實踐形成合力,才能讓教育機構在保障學生權益的同時,真正實現教學活動的良性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存在約12.7萬師資缺口,其中緊缺學科教師占比達38%。面對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擴大與教育資源結構性矛盾並存的雙重挑戰,《關於做好2025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工作的通知》從政策層面系統部署了未來三年教育人才戰略規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政策明確要求各地結合人口變化趨勢和學校布局調整,精準測算2025年前教師崗位缺口。特別強調加強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等7類緊缺學科教師補充力度,其中心理健康教師缺口需在三年內降低至現有水平的60%以內。通過建立城鄉師資流動預警機制,著力解決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占比不足15%的發展短板。
文件提出實施"四位一體"招聘體系:既包括國家"特崗計劃""國優計劃"等專項項目,也鼓勵地方創新引入退役軍人和退役運動員擔任體育教師。數據顯示,2023年通過此類專項計劃輸送基層教師達18.6萬人,未來三年將擴大至每年25萬人次規模。同時支持高校畢業生赴中西部地區從教,配套完善生活補助與職業發展通道。
建立全國統一的招聘信息平台,要求所有崗位不得設置性別、地域等限制性條件。在考試環節強化教學能力評估權重,專業測試覆蓋率達70%以上。特別將師德師風審查前置到招聘流程第一階段,2025年前實現教師准入查詢系統100%覆蓋。
通過定向培養和編制傾斜政策,確保艱苦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率提升至85%。針對人工智慧等新興學科,鼓勵東部發達地區先行試點"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建設,2025年前完成10萬中小學教師智能教學能力培訓。
總結來看,《通知》以系統性思維構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框架,通過精準施策解決結構性矛盾、多元化渠道擴充優質資源、規範化管理保障師資質量。預計到2025年,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將新增合格教師86萬人,學科結構合理率提升至78%,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這一系列措施不僅響應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更通過教育資源的精準配置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彰顯了國家持續加大教育領域投資的戰略決心。
宇博智業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 上半年教育行業披露財報的11家主要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4.92億元,其中:中公教育實現營業收入27.6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3.77%,行業占比36.96%;學大教育實現營業收入16.57億元,同比增長1.74%,行業占比22.12%;昂立教育實現營業收入9.63億元,同比增長21.42%,行業占比12.85%;ST開元實現營業收入6億元,同比增長91.12%,行業占比7.98%;東方時尚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同比下跌9.99%,行業占比6.98%。
宇博智業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 上半年教育行業披露財報的11家主要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成本52.21億元,其中:中公教育實現營業成本25.6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3.89%,行業占比49.18%;學大教育實現營業成本11.12億元,同比增長4.66%,行業占比21.3%;昂立教育實現營業成本5.35億元,同比增長17.93%,行業占比10.24%;科德教育實現營業成本3億元,同比增長256.17%,行業占比5.83%;東方時尚實現營業成本3億元,同比下跌3.24%,行業占比4.96%。
宇博智業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 上半年教育行業披露財報的11家主要上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4億元,其中:東方時尚實現淨利潤1.0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7.24%,行業占比26.06%;學大教育實現淨利潤1億元,同比增長0.43%,行業占比25.08%;ST開元實現淨利潤0.67億元,同比增長15.57%,行業占比16.62%;科德教育實現淨利潤0億元,同比增長24.75%,行業占比12.16%;行動教育實現淨利潤0億元,同比增長37.75%,行業占比11.57%。
北京市教委1月4日發布了《2016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詳解了2016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報告》顯示,有91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而在本科及以上就業中,哲學專業的就業率最高。
《報告》稱,截至2016年10月31日,2016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共有229002人,其中男生110561人,占48.3%;女生118441人,占51.7%;其中北京地區生源64446人,占28.1%;京外地區生源164556人,占71.9%。
報告數據主要來源於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庫(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6年10月31日)和2016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時間為2016年4月25日至6月25日)。其中,2016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的有效樣本量為45271份,約占北京地區畢業生總數的20%。
據2016-2020年中國教育與培訓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統計,2016年高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為97.39%,各學歷層次就業率較平均,都在97%以上不到98%。數據顯示,已就業有169983人,占比約74.23%,還有53031人深造,占比約23.16%,僅5988人未落實,占比約2.61%。
從學歷看,2016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中專科(含高職,以下簡稱「專科」)畢業生36032人(15.7%),本科畢業生118147人(51.6%),碩士畢業生61599人(26.9%),博士畢業生13224人(5.8%)。
同樣截至2016年10月31日,北京地區有91所高校就業率超過90%。
哪個專業最好就業?本科及以上就業率最高的是哲學類,其中本科生哲學大類有99.02%學生已就業。碩士生最好找工作的是軍事學,實現了100%就業,經濟學其次,有99.52%就業。到了博士階段,哲學和軍事學均實現了100%就業。
《報告》稱,有22973人赴基層就業。從就業單位分布來看,北京村官664人,其他基層單位22680人;各學歷層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人數分別為:專科4040人,本科12170人,碩士6644人,博士490人。
參加自主創業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中,排在前三位的學科門類依次為:藝術學(28.7%)、工學(19.5%)、管理學(17.6%)。
在自主創業的專科畢業生中,排在前三位的專業大類依次為:生化與藥品類(28.4%)、公共事業類(12.0%)、交通運輸類(10.4%)。
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453人選擇在北京地區創業,250人選擇到京外地區創業。排在前三位的創業行業依次為文化體育娛樂業(18.0%)、教育業(13.8%)和批發零售業(12.0%)。
從調查結果來看,畢業生參與創業教育及服務活動的比例較低,專科畢業生占25.9%,本科畢業生占56.5%,碩士畢業生占15.7%,博士畢業生占1.8%。
《報告》還盤點了畢業生的就業地區。據統計,截至2016年10月31日,北京地區高校已就業北京生源畢業生中,50084人在北京就業,3183人在京外就業;已就業京外生源畢業生中,57602人在北京就業,58703人在京外就業。
其中有63.8%前往各類型企業就業,高於機關(6.6%)和事業單位(14.9%)。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行業和金融業是就業人數最多的三個行業。
此外,從調查結果來看,已就業的2016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對已落實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68.1分;對已落實工作與期望的相符情況評分為76.2分;82.8%的畢業生獲得了相關社會保障(有保險,有公積金);專業與崗位相關度評分為75.5分;畢業生對自己工作發展空間的評分為73.0分;預期在現有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畢業生占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