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電是指利用傳統能源以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源等實現發電的過程。下面進行能源裝機行業概況分析。
發電環節的下游是電站運營,生產的產品是電力,在我國現有電力體系下,發電環節最主要的銷售對象是電網,電網購電後進行輸配調度,最終由各消費主體進行電力的應用。分布式電站,自備電廠等形式可以實現發電和用電環節直接對接,但是在我國現有電力體系中占比較小。
發電環節的中游是發電設備製造,風電設備製造產業鏈包括:風電主機、塔筒、葉片、發電機、變速箱、控制系統、軸承、結構件等。光伏設備製造中晶矽產業鏈是主流,包括: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以及各類輔材,例如光伏玻璃、膠膜、背板、支架等。
為了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各國均制定了系列化的產業扶持政策。我國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包括新能源補貼、相關企業稅收優惠以及即將展開的新能源配額制、平價上網試點、電力交易辦法改革等。我國風電光伏此前的發展與補貼政策密不可分。
能源行業分析表示,我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新能源併網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國家。2010年以來,我國僅通過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用所徵收的資金規模超4000億,全部用於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截至2018年,我國風電及光伏的累計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85GW、176GW,較2010年分別擴大了4倍和200倍。風電光伏發電量亦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的發電量合計達4200億千瓦時,但是在全部發電量中的占比只有6.5%,低於全球水平。
全球範圍來看,陸上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已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不同階段、不同國家,對新能源的產業扶持力度都會有所差異,全球來看,雖然階段性的發展中心會有所轉移,但隨著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風電光伏逐漸從昂貴示範階段,走向了全面產業化大發展。
全球風電及光伏的裝機規模在2004年分別為48GW、4GW,到2017年達到539GW、402GW,分別實現了10倍和100倍的增長。2017年全球新增電力裝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含水電)約為70%,但由於基數很低,總裝機占比仍不足20%;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則更低,僅為12%。
回顧過去,新能源發電成本下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技術進步、項目實現規模化開發、競價上網逐步開展。其中技術進步作為內生因素最具持續性,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技術進步貫穿行業各環節,風電製造業中,風機大型化、葉片材料輕量化等進步有效降低了風力開發的度電成本。光伏環節的技術進步更為迅速,過去幾年,新技術持續實現了產業化,例如矽料環節通過冷氫化有效降低了能耗。矽片環節金剛線切割降低了矽耗,切割效率也大幅提升。
我國風電光伏規模在未來三十年具有10倍發展空間。到2035年,我國火電設備裝機量占比將降至30%左右,風電、光伏將在2040年前後成為主力非化石電源,到2050年,風電光伏裝機量占比將接近60%。以上便是能源裝機行業概況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