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期是我國機場航站樓建設高潮時期,這時期我國機場航站樓作為一個交通建築類型已經基本成熟,在設計理念、業務流程和功能布局以及空間處理等方面都體現出航站樓所特有的建築語彙和設計特徵。進入21世紀後,我國機場航站樓設計在特徵顯現的同時,還初步顯露出以下的發展趨勢。
1.尋求為旅客提供更為人性化的親和環境
順應當今新時代特點,現代的航站樓設計思想趨於從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考慮,強調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突破了過去航站樓設計「以管理為本」 的思路。引入「綠色設計」觀念,強調運用自然因素來營造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認為航站樓不僅應是交通機器,也應成為人與自然融合的場所。這一設計理念最早在日本大阪關西機場得以印證,設計大師皮阿諾以「生態的自然和建築的共生」的設計思想設計了綠色室內長廊,在這300米長、25米寬和25米高的巨大共享空間內布置各色栽植、竹林,表現濃厚的日本美學意境。
借鑑和引用國外相關的設計經驗,並結合中國傳統園林及空間處理技法,在我國機場航站樓設計中也逐漸注重在航站樓內外運用水體和植物等自然因素,形成室內庭園或室外綠地和水池,以活躍室內外氣氛,增添自然意韻,消除候機的單調等,如上海浦東機場候機長廊與主樓之間的庭院處理便借鑑了關西機場航站樓室內長廊的設計經驗,無不體現出人、建築、環境三者之間的和諧關係。
2. 逐漸強化機場航站區的商業性功能
隨著我國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的完成,機場將逐步實行企業化運營,航站樓設計也將強調一個重要的設計思想,即「以最簡單的建築形式滿足最密集的功能要求,並取得最高經濟效益」。這是由於設計能夠贏利的機場航站樓已成為共識,航站樓在設計之初便要將經營成本和投資回報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航站樓設計一方面重點考慮提高旅客與行李的處置效率,力求將其形象、運營效率及旅客的舒適方便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考慮完善航站樓的商業開發功能,這既是為旅客提供服務的需要,也是機場增加非航空收入的需要。
大型樞紐機場在其航站樓內部設置大型購物中心、休閒娛樂設施及商務辦公中心等功能區的做法將得以普及。歐洲的一些大型機場在這方面已經樹立了樣板,如美國機場專家Koos Bosma所說:「停車庫、區域購物中心和機場是20世紀主要的新型建築類型,最近十年在歐洲最大的機場已融合為一體」。
在大型機場及其周邊地區綜合開發的背景下,我國機場商業職能在強化的同時,金融、貿易等商務活動也將被吸引到航站區來。以航站樓為主體,交通中心和商業商務中心為輔的航站區綜合體將有可能成為大型機場新的設計模式,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航站區的規劃建設現已驗證如此。
3. 滿足機場航站樓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機場航站樓是交通建築中變動性最為顯著的建築類型,作為時代的先鋒建築和航空高科技的物化載體,航站樓的建設規模、裝飾風格、流程組織以及平面布局等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周期性的變動。顯然,21世紀的航站樓設計還將繼續沿循一個重要的設計理念,即始終考慮航站樓改建和擴建的需要,航站樓設計保持相應的靈活性和可擴建性,從而為未來難以預料的發展留有餘地,這在過去幾十年的機場航站樓發展歷程中已證明是不可忽視的。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機場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機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