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踐行一個理念、推動兩翼齊飛、堅持三條底線,完善三張網絡,補齊四個短板。按照建設民航強國「兩步走」的推進方案,至2020年我國初步建成民航強國。來分析下中國機場建設現狀。
截止2017年5月10日,中國境內22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31個省級行政區共有機場220座,不含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其中定期航班通航的機場216個,定期航班通航的城市214個。新增機場9個,停航機場1個,註銷機場1個。
2016年12月28日,內蒙古成吉思汗機場在零下18度的嚴寒下迎來了從呼和浩特飛來的第一個航班。這也是2016年我國最後一個經民航局審批、頒發運營許可的民用機場。
按照飛行區等級分,4F級機場共有9個,4E級機場共有33個,4D級機場共有39個,4C級機場共有120個,3C級機場共有8個,1B級機場共有1個。
機場吞吐量是所在城市的標誌。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吞吐量超過1000萬的機場,占總吞吐量的79.1%,200—1000萬的機場有21個,占全國吞吐量的12.8%,200以下的有169個,占全國總吞吐量的8.1%。
從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布情況,吞吐量9000萬以上的機場1個,5000萬以上的機場3個,4000萬以上的機場7個,3000萬以上的機場10個,2000萬以上的機場17個,1500萬以上的機場23個,1000萬以上的機場28個。目前,各地區所占吞吐量的比重為:華北地區為15.3%,東北地區為6.1%,華東地區為29%,中南地區為23.8%,西南地區為16.9%,西北地區為6.2%,新疆地區為2.7%。
從貨郵吞吐量來看,目前,各地區所占吞吐量的比重為:華北地區為15.8%,東北地區為3.1%,華東地區為40.5%,中南地區為26.4%,西南地區為10.2%,西北地區為2.4%,新疆地區為1.2%。
從國際機場分布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擁有口岸的機場為82個,其中國際機場占45個,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華北地區的國際機場數量為5個,東北地區5個,華東地區16個,中南地區10個,西南地區5個,西北地區3個,新疆地區1個。
軍民共用機場有64個。其中,華北地區8個,東北地區7個,華東地區17個,中南地區7個,西南地區15個,西北地區和新疆分別各為5個。
多跑道運行的機場數量為12個。其中,擁有4條跑道的機場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擁有3條跑道的機場有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擁有2條跑道的機場共有9個,分別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截至2016年,我國大陸境內支線機場162個,占運輸機場總數的77.1%。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以外,我國其他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支線機場,只是分布不均勻。河北4個、山西6個、內蒙古15個、遼寧1個、吉林3個、黑龍江15個、江蘇4個、浙江4個、安徽4個、福建3個、江西4個、山東6個、河南2個、湖北5個、湖南4個、廣東4個、廣西5個、海南3個、重慶2個、四川11個、貴州9個、雲南11個、西藏4個、陝西3個、甘肅7個、青海5個、寧夏2個、新疆17個。其中,內蒙古、新疆、雲南、黑龍江、四川五個區域支線機場數量最多。支線機場所占比重為74.7%;實際出港航班所占比重9.9%。
通過中國機場建設現狀看到,隨著機場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和增加,機場能耗持續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明顯,機場周邊人口密度和商業逐漸增加,機場運行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影響日益密切、愈加複雜,機場噪聲、淨空與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航班正點服務備受社會關注,機場人性化服務要求不斷提高。機場發展與環境協調、服務優質的要求將長期並存,建設綠色機場,實現機場綠色低碳運行,對於提高機場綜合競爭力、改善機場的公眾形象等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機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