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懶人經濟興起,一次性內褲憑藉便捷性成為快節奏生活中的"剛需品"。但央視3·15晚會曝光的一次性內褲生產亂象,讓這個市場規模已達400億元的行業面臨信任危機。從車間環境髒亂到滅菌流程缺失,這場行業地震正倒逼企業重新審視質量管控體系。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內褲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在2025年央視曝光的生產車間畫面中,工人徒手操作、菸灰直接掉落包裝區等場景觸目驚心。涉事產品雖未明確標註品牌名稱,但已導致初醫生、貝姿妍等知名品牌全網下架。代工廠面臨訂單量驟降,部分企業暫停生產線並重新送檢庫存商品。數據顯示,國內一次性內褲市場規模從2015年130億元激增至2024年的400億元,但行業標準缺失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嚴重。
當前國內70%以上的一次性內褲通過代工廠生產,品控標準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在車間衛生、原料質檢和滅菌環節屢屢違規。某日用品代工廠透露:"已有合作品牌要求重新送檢產品,客戶開始關注生產車間的實時監控錄像"。這種行業亂象甚至引發消費者自發整理"黑榜供應商名單",反映出市場對質量透明化的迫切需求。
儘管曝光事件引發大量負面評價,主流電商平台數據顯示,蕉內、Ubras等品牌的內褲產品銷量仍保持穩定。20232024年社交平台"一次性用品"討論量超58萬條,70%參與者為年輕群體,差旅和經期護理成為主要使用場景。行業專家指出:"短期陣痛將加速市場洗牌,預計2025年行業規模仍將達700億元,但合規成本可能使中小型代工廠淘汰率提升30%以上"。
此次事件或將成為行業轉折點。品牌方已開始提高合作門檻,要求代工廠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和車間環境認證。某母嬰品牌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建立供應商動態評級制度,對生產車間進行突擊檢查"。隨著GB159792002衛生標準的嚴格執行,以及可追溯體系的完善,行業將逐步從野蠻生長轉向規範化發展。
這場質量風暴揭示了萬億級大健康賽道中的典型矛盾:市場需求與生產規範間的動態平衡亟待重構。在400億市場規模背後,企業必須重新定義"即用即棄"產品的安全邊界,通過技術升級和流程再造重塑消費者信任,才能在這場行業變革中占據先機。
更多內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內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