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們對豬肉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生豬行業在近年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2025年,預計生豬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以貴州省凱里市為例,該地區的生豬養殖行業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發展後,展現出了一定的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凱里市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為該地區乃至全國生豬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產業發展情況
《2025-2030年中國生豬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凱里市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11.62萬頭和14.84萬頭,5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共206家,其中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場有113家。生豬規模場的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兩種。目前,85%的生豬規模養殖場與公司合作養殖,主要養殖公司包括溫氏、新希望、德康、大北農、雙胞胎等。這些規模養殖場有效帶動了凱里市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2023年全市生豬行業產值達到3.5059億元。
(二)運營模式
1. 「自繁自養」模式
「自繁自養」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以種豬繁育為主,通過引進祖代種豬,進行雜交生產父母代公母豬和二元雜交母豬等。這種模式的養殖場一般不生產育肥豬,但可以通過本場純種繁育選留部分種公豬和種母豬,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繁自養」。由於使用的種豬並非原種,需要定期引種以保持和提高種豬群的生產性能。第二種模式是既提供種豬又生產商品豬,通過「母豬繁殖—育肥」聯動的方式,形成完整的「自繁自養」生產模式。這種模式與專門育肥生產方式不同,能夠更好地發揮優質品種的優勢,實現高效生產。
2. 「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是指專業化的養殖公司或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為其提供飼料、技術、資金等支持,農戶則提供場地和勞動力,按照規定標準進行養殖,並按合同約定進行分成或收購。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養殖效率、降低風險,同時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凱里市政府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技術培訓等方式,引入並支持德康公司、新希望集團、溫氏集團、雙胞胎集團等養殖企業,促進了該模式的普及和發展。目前,凱里市「公司+農戶」模式的代表企業有黔東南華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凱里市榮鑫養殖有限公司、凱里市薪豐旺養殖場等。
(三)養殖成本增加與市場價格波動
疫病防控是生豬養殖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防控非洲豬瘟,需要加強生物安全工作,定期對豬群進行衛生保健,這無疑增加了養殖成本。2019年,非洲豬瘟導致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大幅下降,豬肉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飆升。2020年,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市場價格有所回落。2021年,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繼續增長,價格大幅下跌。凱里市政府通過市場調控、儲備投放、價格補貼等措施穩定了市場預期和價格水平。從2019—2023年生豬價格走勢來看,全年均價分別為22.02元/千克、36.06元/千克、21.29元/千克、19.59元/千克、16.01元/千克,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穩定性較弱。
(四)產業鏈協同
凱里市政府致力於優化整個生豬產業鏈,包括飼料供應、生豬養殖、屠宰和加工等環節,以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在飼料供應方面,黔東南新希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凱里市雙胞胎飼料有限公司為周邊生豬規模養殖場及代養戶提供飼料原料,保證了飼料的質量和數量,降低了運輸成本。在生豬養殖方面,凱里市有3家種豬場和110個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並實施了動物防疫、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管理制度,保證了生豬的健康和安全。在屠宰和加工方面,凱里市擁有1座現代化屠宰場,年屠宰量可達18萬頭,並實施了屠宰檢驗、冷鏈物流等監管措施,保證了產品的衛生和品質。
(一)產業優勢
儘管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後,凱里市生豬產能受到嚴重影響,但該市生豬產業仍具有明顯的發展空間和產業優勢。一是疫情後許多農戶新建豬場,養殖企業要求代養戶對舊場進行裝備升級,提升了生產能力。二是為保障生豬供給,貴州省於2020年發布了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產恢復的政策,使得生豬生產形勢開始好轉。三是凱里市生豬養殖基礎較好,擁有從事生豬產業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州)級龍頭企業3家。
(二)糞污處理
凱里市生豬養殖場主要採用異位發酵床或同位發酵床處理糞污。通過外加微生物菌種、墊料和生豬糞尿協同發酵作用,快速轉化糞、尿等養殖廢棄物,消除惡臭,殺滅和抑制害蟲、病菌,實現了糞污資源化利用,保障生豬養殖業健康綠色發展。
(三)存在問題
目前,制約凱里市生豬產業發展的問題主要為市場不穩定性,能繁母豬產能下降;部分養殖場(戶)抗風險能力弱,缺乏保險、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意識;生豬價格低迷,養殖戶生產積極性低,從而影響生豬產業發展。
(一)生豬產業鏈形成產業化分工
凱里市生豬養殖產業鏈可分為種豬、仔豬、生豬及豬肉生產等四個專業生產環節。養殖企業可根據自身優勢進行產業升級,種豬將是大企業競爭的新戰場。種豬作為構建行業發展格局和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是聯動農戶與行業民生福祉的經濟單元,也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組分。凱里市屬于山區,有良好的天然屏障,可以適當建造500~2000頭規模的種豬場,減少從外調種豬的疫情風險。未來將側重於規模化、生態化和智能化養殖,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時間和技術的發展與創新,需要企業的投入和轉型升級,更需要政策的引導和全局規劃才能實現。
(二)環保消納土地決定豬場的規模與布局調整
生豬養殖行業趨勢分析指出,殖糞污的綜合利用最終還是還田還土。從各豬場的糞污處理方式來看,豬糞經發酵後還田還土是既環保又節約成本的方式。凱里市屬于山區,土地面積較少且零散,建議養豬場應建設在種植業比較集中的區域,並且規模符合土地消納的上限。這樣糞污運輸的距離較短,能最大限度地處理糞污,達到種養結合的新型養豬模式。
凱里市生豬養殖行業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儘管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產能造成了嚴重影響,但該市生豬產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明顯的發展優勢。通過優化產業鏈、加強疫病防控、提升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等措施,凱里市生豬養殖行業有望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生豬產業鏈形成產業化分工以及環保消納土地對豬場規模與布局的調整,凱里市生豬養殖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市場不穩定性、養殖戶抗風險能力弱以及生豬價格低迷等問題仍需引起重視並加以解決,以確保生豬產業的穩定發展。
更多生豬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豬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