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了信託公司2016年二季度末主要業務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17.29萬億元,比2016年一季度末的16.58萬億元環比增長4.28%,同比增長8.95%,信託業正式進入了「17萬億元時代」。
儘管如此,信託資產規模風光的背景下卻難掩信託業的下滑態勢。2016年上半年信託業實現營業收入496.42億元,同比下降8.75%;上半年信託業實現利潤總額為339.27億元,同比下降13.42%,繼今年一季度以來,再次出現營業收入和利潤「雙降」的趨勢。
仔細觀察這份成績單,有一項數據值得注意,那就是信託公司營業收入結構中,2016年上半年信託業僅取得投資收益97.5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9.75%,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也相應的由2015年同期的35.68%下降到19.65%。
附圖:2015-2016 信託公司連續六個季度投資收益情況
據信託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統計,近六個季度以來,信託公司營業收入中的投資收益無論從絕對金額數還是相對比例來說都呈現出明顯的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單季度投資收益金額和投資收益占比的最低值均出現在2016年一季度,分別為35.65億元和16.58%,而2016年二季度單季雖然環比增加73.58%,但是相比於2015年同期水平直接腰斬,絕對金額從124.25億元下降到61.88億元,同比下降50.20%。
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反差,主要是因為不同於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行情,2016年上半年,股市走勢震盪,整體賺錢效應不強,大幅影響了信託公司的投資收益。
反觀信託公司原有的傳統業務,在投資收益下降的情況下,及時通過轉型創新彌補了整體營業收入的一部分「下降缺口」。雖然從絕對金額角度來說,2016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的單季信託業務金額並不出彩,但從信託業務占比角度來看,2016年兩個季度的數據均超越了2015年四個季度的水平。
以資產證券化為例,今年二季度,中航信託發行了行業內首隻類REITs產品;平安信託成功的在交易商協會註冊信託型資產支持票據(ABN),拔得國內市場信託型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頭籌;除此之外,全國首單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也在興業信託與中國銀行的合作下,成功發行,產品提供內部增信並設置和引入流動性儲備帳戶,為不良資產處置和信託業務創新提供借鑑。
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改變了信託公司原有的一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傳統信託業務和自營業務取得的投資收益同時發力,兩條腿走路的模式逐步形成。但是,牛市行情的終結也同時宣告了信託公司兩條腿走路模式的結束。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在投資收益大幅下降、陷入困局的情況下,信託公司已經回歸主業、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求變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一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正式落地,信託行業將獨攬銀行的非標資產,有望煥發「第二春」。
更多信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