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信託行業傳統業務艱難,轉型的創新模式卻尚未成熟。具體請看以下內容,以下是2015年我國信託行業現狀分析:
五年來資產規模
首次負增長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 2015年三季度末,信託全行業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15.62萬億元,較2014年三季度的12.95萬億元,年度同比增長20.62%,信託資產規模同比增幅明顯回落;較2015年二季度的15.87萬億元,季度環比下降1.58%。從季度環比增速看,2015年前三季度的環比增速分別為:一季度3.08%,二季度10.13%,三季度-1.58%,信託資產自2010年一季度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
一家中型信託公司業務人士表示,目前大量信託公司轉向浮動收益產品和資本市場業務,主要是由於傳統業務已經無法開展,地產風險過大,政府平台融資成本下降過快,信託公司轉型是主動規避風險以及傳統業務萎縮情況下的被動選擇。
業務轉型探索中
信託行業轉型刻不容緩。但由於慣性,2016年傳統業務可能依舊是信託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國投泰康信託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和晉予表示,優質資產的減少,使得信託行業競爭激烈,催生傳統業務的升級。比如,在信證合作業務上,未來可能會進一步開展PPP項目合作模式、市政水電氣等優質資產的ABS業務、成立股權投資優質平台以及挖掘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中的機會等。
在創新方面,信託轉型方向可以歸納為投行化、去信託化。目前在市場上,信託一般是融資方,未來它們可能會扮演更多角色,提供更多特色服務,比如投行。實際上四川信託、中融信託已經有了一些嘗試,它們已經率先進軍資本市場業務,主要包括定向增發、併購重組等方面。
隨著信託公司競爭和轉型需要,信託未來可能「去信託化」,成立子公司,並推出契約式私募基金等多種形式產品,提供專業服務。目前銀監會鼓勵信託成立自己的子公司。這一方面有助於信託公司繞開專門針對信託的監管政策,另一方面,專業子公司實行股權激勵機制,更加容易引入專業性人才。
緊跟國家政策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促使了信託業對國際化業務的開展,國家對小微金融的鼓勵也使得消費信託、小額資產證券化等信託零售業務應運而生。
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許多信託公司表示國際化業務將被放在2016年發展的重要位置。2015年2月,中信信託成為我國第一家可以從事人民幣跨境業務的信託公司。目前,中國信託公司國際化業務開展主要有三種模式:一、藉助QDII、QDIE、QDLP和人民幣借貸等業務資質開展境外投資。國內信託公司的國際化主要以QDII模式為主。二、藉助QFII、RQFII和QFLP海外募資進行境內投資。三、藉助境外子公司開展全球資產配置業務。
信託行業評級即將來臨
12月16日,中國信託業協會正式在線發布《信託公司行業評級指引(試行)》及配套文件。其中主要包括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增值能力和社會責任四大板塊以及十一個指標內容。
和晉予表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為了投資安全,行業評級高的信託公司必將更受歡迎,而行業評級較低、實力薄弱的信託公司很可能會受到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後者為了提高自身評級,也會謀變加快自身轉型發展,這也正好實現了行業評級帶來的正向引導積極作用。 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信託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信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