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商業航天產業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作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城市,上海率先提出到2027年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左右的目標,並通過多項政策支持產業發展。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航天概念股的熱情持續升溫,相關企業股價表現亮眼,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航天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24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聯合多部門發布《上海市關於加快培育商業航天先進位造業集群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到2027年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左右的目標。政策提出,將發揮專項資金協同支持作用,對商業火箭、衛星、終端及配套關鍵核心產品研製提供資金補貼,最高可達3億元。此外,支持企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對設備、軟體等投入按項目總投入的10%給予支持,最高達1億元。對於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建設的銀行貸款,按照支付利息的最高50%給予貼息支持,最高達1500萬元。這些舉措為上海商業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025年將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關鍵節點。多款可回收火箭計劃首飛,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續發射升空,小衛星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市場預測,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在今年突破2.5萬億元。這一數據充分表明,商業航天產業正迎來黃金髮展期,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將成為主要驅動力。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商業航天將在衛星通信、遙感、導航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前景的雙重推動下,航天概念股在資本市場表現搶眼。據統計,近70隻航天概念股年內股價平均上漲6.47%。其中,星圖測控股價漲幅最高,年內累計上漲211.15%;龍溪股份、國光電氣、豪能股份、鴻遠電子等個股漲幅均超過40%。4月以來,多家航天領域企業獲得機構密集調研,顯示出資本市場對航天產業的高度關注。從業績面來看,部分航天概念股2024年全年淨利潤實現增長,其中中航西飛、航天電子、中國衛通、豪能股份等企業淨利潤規模居前。
航天企業正在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布局。以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材料為例,相關企業已啟動產業化項目建設,預計達產後將實現年產約200噸鍛件、200套火箭發動機噴注器面板、500套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內壁、外壁等零組件。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技術能力,也為商業航天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此外,航天企業在智能化製造、衛星應用等領域也在不斷突破,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
上海提出的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目標,標誌著我國航天產業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的共同推動下,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規模化應用的加速,商業航天有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我國航天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更多航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